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1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2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3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4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5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6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7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8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9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10
试读已结束,还剩30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历史课件,大小为2.3 MB,总共有40页,格式为ppt。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高三二轮复习历史课件PPT《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共40张)文字介绍: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迁移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南移的过程怎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3、古代的人口迁移和今天的人口迁移什么区别?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重理解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形成的原因(1)地理因素:(2)生产力因素:(3)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4)城市发展的因素:(5)交通运输条件的因素:本课复习——阅读与思考?1、什么是区域经济?中国古代有几大经济区域,它们是怎样形成的?2、什么是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南移的过程怎样?经济重心南移有什么重大影响?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6)北方过分倚重农业,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破坏,天灾频繁;南方诸业并重。四大经济区远古到两晋第一次人口南迁两晋之际经济重心开始发生变化三国东晋南朝第二次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后江南开始超过北方中唐以后第三次人口迁移两宋之际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确立南宋经济格局(农耕经济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2.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问题人口是促进与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与影响,但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对经济、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历史考点而言,人口迁移问题是比较常见的命题切入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及概况(一)概念: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二)概况: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1、秦代和西汉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①“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②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②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3、(魏晋、唐宋)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衣冠南渡“时期/事件原因影响一次两晋之际/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少数民族内迁、环境恶化为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促进了民族融合(风俗、语言等)二次唐中期/安史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次两宋之际/靖康之变民族矛盾4、清代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②清朝初期统一台湾后,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清代中叶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清代后期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③湖广填四川5、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1)走西口: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打通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2)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侠义: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5)赴金山:清朝中后期,洋人骗取大量廉价劳动力赴美国旧金山。5、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6)抗日战争时期城乡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徙)。7、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特点: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1.1953年-1960年,活跃时期:农村到城市;东北、华北、华中、西北。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城镇人口回流、“大三线”建设,沿海向内地;文革时期以动乱形式表现,城市到农村、边疆。7、新中国改革开放前•迁移原因:(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8)政治局面。7、新中国改革开放1.特点: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受到行政体制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影响。2.流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3.原因: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有研究指出,中国的迁出人口目前已列居世界的首位。迁出人口大致有如下类型: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型,包括留学生、访问学者;二是家庭团聚型,定居、探亲访问;三是劳务输出型,包括对外投资办公司办企业、对外经济贸易和工程项目承包;四是外交公务型,包括外交使领馆、驻外使团代表国家及本部门处理事务执行公务;五是其他各种原因。概念: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近代国际迁移的主要方向为:①欧洲继续向新大陆迁移;②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③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陆的迁移已近尾声;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由旧大陆迁往新大陆集团性、大批量;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短期流动。国际人口迁移(三)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4)华人外流。(5)外族内流。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四)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五)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五)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5)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二、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史料分析一、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材料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解读】根据材料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进行评述。答案: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评述: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二、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问题】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解读】第一小问,由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并结合所学得出由北向南迁徙;由材料“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得出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由材料“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得出迁徙活动范围广;由材料“……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得出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由材料“……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得出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结合对材料内容“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的理解,从民族关系、文化发展、南北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创新等角度分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对隋唐繁荣产生的影响。答案: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迁移运用一、选择题1.(2018·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B.加剧了土地兼并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D.刺激了人口南迁解析:C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中国当时处于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梯田的开垦缘于南方丘陵山区的需要,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边际土地得到开发,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项正确;人口南迁推动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耕地刺激了人口南迁,因果颠倒,故D项错误。2.(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解析:C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C项。A、B两项与史实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3.(2015·全国Ⅰ卷,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解析:B 读表可知,唐宋时期,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多于江苏,但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大大超过了河南。这一变化实际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材料仅限于河南、江苏,不能体现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并不能说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故D项不正确。4.(2018·河北衡水二调)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桑蚕业中出现了较细的分工,说明桑蚕业生产有专业化的倾向,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D项错误。5.(2018·湖南长郡模拟)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方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B.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C.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解析:A 《诗经》的内容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社会生活,黄河流域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诗经》中的“风”部分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反抗精神,体现了经济发展之下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状况,楚辞反映的是楚地的社会生活,但多记录自然山川,神鬼巫术,当时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黄河流域,A项正确;北方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受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B项错误;南方物产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与当时史实不符,C项错误;祖先崇拜以及宗法制度影响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6.(2018·河北衡水二调)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解析:B 材料表达出国家的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食咸仰给于东南”,体现出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故答案为B项。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于南宋时期已完成,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故C项说法错误。D项只表达了材料的第二层意思,不够全面。二、非选择题7.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朝代都城现今地名朝代都城现今地名商朝殷河南安阳隋朝大兴陕西西安西周镐京陕西西安唐朝长安陕西西安东周洛邑河南洛阳北宋东京河南开封秦朝咸阳陕西咸阳南宋临安浙江杭州西汉长安陕西西安元朝大都北京东汉洛阳河南洛阳明朝应天江苏南京北魏平城山西大同清朝盛京辽宁沈阳注释:①商代都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至殷。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至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和阐述历史结论的能力。这里的“信息”是指“选址”方面的,换言之就是哪些因素影响古代都城的选址。经济因素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都城应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作为基础。军事因素处于第二位,都城的选址应该便于应对少数民族的威胁。文化因素处于第三位,都城一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因素也是重要的考量,大部分古代都城都处于交通枢纽的位置。据以上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说明。答案:信息一: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受边患(少数民族威胁)影响。说明:东周将都城从镐京迁至洛邑,受西部少数民族犬戎影响;明代将都城迁至北京,以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族的进攻。信息二:便于接受先进文化需要。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少数民族封建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清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其他提示:地理环境交通因素;国家经济重心迁移;军事因素影响(凭借天然屏障,加强防卫需要)。

关键字:

单价:9.99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资料
  • 页数:40页
  • 大小:2.3 MB
  • 编号:10363
  • 类型:VIP资料
  • 格式:ppt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