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1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2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3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4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5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6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7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8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9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10
试读已结束,还剩14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历史课件,大小为36.03 MB,总共有24页,格式为ppt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高二历史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育教学PPT课件(共24张)文字介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汇融合中学外传壹西学东渐碰撞交流贰兼收并蓄各美其美叁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许倬云《万古江河》目录——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自信交汇融合中学外传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壹佛教传入路线前6世纪古印度「今尼泊尔」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两汉之际佛教逐渐兴盛同儒道相融合魏晋时期佛道被儒家兼容形成理学佛教融为中华文化一部分宋明时期佛教独立自主发展分宗立派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派佛教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三阶段是以隋唐宗派佛教为主的独立自主发展阶段,在理论和修行途径的基础上出现分宗立派,使中国作为国际性佛教中心的地位更加显著。——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洛阳白马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正史明载有不同记载:“伊存授经”说;汉明帝永平求法说等哪一种说可靠?材料一:鱼豢所撰《魏略•西戎传》所载:“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材料二: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整理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魏书》都有道理前者民间传入的最早记载后者官方传入的最早记载尚需考古实物证据路线丝绸之路张骞凿通西域创造交通条件时间两汉之际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考证汉传佛教传入三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魏晋佛教兴盛同儒道相融合杜牧思考:佛教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国家分裂中央势弱五胡乱华天灾人祸社会动荡儒家名士明哲保身不谈政治崇尚玄佛消极避世佛教教义给苦难人民以精神慰藉统治者麻醉人民维护统治佛家逐渐同儒家家文化相融合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集•蒿里行》材料二: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列传•阮籍》材料三: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材料四:佛教中国化顺应玄学清流而转入“佛玄”阶段。—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刘宋有佛寺1913所,南齐有2015所,萧梁有2846所,即便是疆域局促的陈朝,也仍有佛寺1232所。北朝的佛寺、僧尼远多于南朝,北魏末,仅洛阳一地就有佛寺1367所,全国有1万余所。东魏北齐有寺3万余所,僧尼300万人。北周也有寺1万所,僧尼100万人。——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虎溪三笑图》‖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中岳嵩山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钱穆少林寺禅宗祖庭嵩山少林‖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隋唐禅宗标志佛教完成本土化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剃度出家离俗清规戒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佛教五戒与儒教五常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仁义礼智信——北宋•契嵩禅师《辅教篇》“禅”,静坐,安心静虚的修行方式。禅宗改造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塔林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武则天形象雕刻云岗石窟‖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知识拓展隋唐佛教完成本土化原因佛学之中国化,亦有数理由。一则中国为一单元文化的国家,其思想系统早经发展成熟,故外来思想易调和,不易代兴。二则中国思想本质上极富调和融会统一集大成之精神。三则中国人之历史癖,务求其先后条贯,一向重化不重变。四则中国思想侧重人文本位,社会人事不易有急剧之大变,一切思想自向此原本位而凑合融化。五则中国思想蔑视出世,佛教思想原先为消极厌世者,而一到中国则仍归于积极入世。佛教本主无我,本主利他,与中国积极淑世精神,一挽即合。六则中、印双方语言文字不同,影响及于其思想方法之不同。七,故印欧常由文字演生出理论,虽有奇妙高胜之趣,而不免远于人事。中国思想则用践履得观念,由观念成记载。就文字论,若简单零散,不成片段,而平易亲切,语语着实。——钱穆《中国思想史》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形象雕刻为什么只有佛教完成了中国化?而伊斯兰教基督教却无法完成?必须的原因传统文化成熟包容性人文性语言文字思维差异等能够的原因有相通的主张;又可以弥补的差异特质传播的时机一团和气三教合一以佛治心缘起性空无私奉献的文化自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成佛《金刚经》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过程。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汤用彤《隋唐佛学之特点》以道治身道生万物遵循规律的文化自然为而不争清心寡欲成仙《道德经》佛家道家明代刊刻中岳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宋明理学兼容并包融为一体以儒治世理一气二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成圣《论语》儒家“”和谐理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根儒茎佛叶花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修齐治平自强不息阳明心学五祖弘忍法师以作偈考察弟子寻找衣钵传人•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评价:未见本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评价:亦未见本心!•弘忍开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顿悟神秀渐悟“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禅宗与理学世界观禅宗“月印万川”→朱熹“理一分殊”方法论禅宗渐教→程朱理学禅宗顿教→陆王心学•永嘉玄觉一段偈语“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在禅宗史上影响更广:天上的月亮,不是只孤立地悬挂在天上,而是要落实在每一片具体的水面之中。理在事中,事能含理。这一禅学比喻被人们称为月印万川「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相通」宋代朱熹此启发•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朱熹《朱子语类》成语“幡然醒悟”“幡然悔悟”“幡然改途”来由一日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二僧争论不下•忽听一僧道:风吹幡动是风在动•又另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是幡在动•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心清净外界事物不会干扰你的修为这就是佛在心中•“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传习录》。慧能638-713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县)语言文字茶文化处世态度都行可以没关系宗教信仰因果报应逻辑思维中国四大石窟礼仪习俗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哲学观念‖交汇融合——佛教中国化佛教包涵了很多思辩的内容,蕴含了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就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来源于佛教的汉语词汇:刹那、现身说法、大彻大悟、三生有幸、前因后果、自作自受、烦恼、解脱、一尘不染、一厢情愿、臭皮囊、觉悟等。“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赵朴初《俗语佛源》思辩宋明理学诗佛王维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盛苦等八苦。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所乐于接受和利用的。——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佛教影响中西对比拓展视野三武灭佛佛家劫难佛教中国化•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魏晋时期佛教逐渐兴盛同儒道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分宗立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佛道被儒家兼容形成理学佛教融为中华文化一部分基督教的中世纪•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合法•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布敕令:基督教为国教•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起一系列封建国家•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圣诞节率领全族正式皈依基督•1077年卡诺莎之辱教皇权利盛极一时王权匍匐在神权脚下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盛极一时甚至控制王权而同时期外来佛教也发展迅速但始终为皇权控制最终中国化并被儒家融化吸收为中华文化一部分为什么?•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会昌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动机无非政治方面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僧团道风方面的缺陷、僧俗经济利益矛盾等•南传、西传佛教遭打击禅宗因其自耕自食的教规损失最小成为重要宗派与此后藏传佛教并驾齐驱卡诺莎之辱科隆教堂材料三、四中所述王权与基督教结合的理由,哪一种理由是真实可信的?对另一种理由应该怎样解释?材料四的理由是真实可信的材料三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神化了,为王权与教权的结合制造了舆论中西对比拓展视野材料三:据说,克洛维的妻子请求他皈依基督教时,他拒绝了。但是,在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的战斗中,克洛维的军队面临毁灭,他高声喊道:”耶稣基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礼。”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于是,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材料四:6、7世纪的西欧,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中学东传——东亚文化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长屋王“自古以来,韩国就在中国文化的绝对影响之下,这种影响波及到日本,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这一文化圈最大特征是汉字的使用;儒教和佛教普及是共同点。这种表征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提中国,韩国人就会联想到孔孟之国,联想到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之邦,它延绵着那种静思及风雅的东方精神的源泉。这是一种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比‘苏格拉底的申辩’,《论语》更显亲切;比起西方的某些文学作品来,《三国志》更投合韩国人的兴趣。……”——1992年韩国政府《同中国文化再相逢》联系本课内容,就中日韩三国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谈谈你的想法?中日韩中国·太和殿韩国·景福宫日本·五重塔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琉球东学西传平等交流材料二:在过去,我们没有谁会相信在这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然使我们觉醒了。——莱布尼茨《中国现状》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伏尔泰《论孔子》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转型而在欧洲却极大地推动向资本主义转型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强大封建制度不断得到强化封建统治者对科技不重视;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不久,正好赶上西方国家开始发生社会转型性的演变,商品经济的发展撕裂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因素正在不断萌生滋长儒学史学地理科技文学茶叶丝绸瓷器建筑18世纪欧洲曾出现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成为当时人们趋之若鹜的潮流和时尚。伏尔泰无疑是当时“亲华派”的代表,他提倡宽仁,推崇孔子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主要说明A.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B.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寻求资源D.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的借鉴C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下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东学西渐美国·流芳园(苏州园林式建筑)中国宫瑞典首都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东学”西渐对于欧洲而言,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刘永拮《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阵痛西学东渐碰撞交流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贰两次学学东渐概况晚清近代构成根本性的挑战西方国家强力闯入被动逐步全面接受西学东渐转型时代明末清初未构成实质性威胁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平等交流重点在科技交流帝国时代西学东渐通常指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包括科技思想文化」。此时西方分别处在手工工场和工业革命时代。利玛窦“西学东渐”第一人西学东渐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在明末的西学东渐中,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占据着核心地位。此人于1583年进入广东,在肇庆定居。此后曾在韶州、南京、南昌等地居住。经多次尝试,于1601年1月到达北京,1610年死于北京。利玛窦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通过摸索,他制定了一套颇具示范性的、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教策略,并因此而使得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第二,留下了大量颇有价值的中西文著述,对西学东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楼宇烈《中华文明史》利玛窦传教策略是成功的但为何西学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化?经济:重本抑末小农经济内卷化严重政治:封建专制强化统治者盲目自大文化:理学文字狱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对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利玛窦李根油画﹒2012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文化盟约》徐光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属于物质层次的文化较易判别优劣,容易吸收;属于制度层次的文化则需要较长的比较与认识过程;至于精神层次的文化所需比较与认识的时间就更长。——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学术观点工业革命时代的“西学东渐”工业革命时代西学东渐有哪些特点?时代主题—救亡图存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器物救国制度救国文化救国救亡图存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陈旭麓林则徐和魏源在提出“师夷长技”时,肯定西方文化在物质层次的价值,但是他们的著述已提及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四洲志》就有关于“律好司”(上院)、“甘文好司”(下院)和“巴厘满衙门”(议会)以及美国“衮额里士衙门”(国会)、“西业”(参议院)和“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的介绍。《海国图志》惊奇地赞叹美国的总统选举“可不谓公乎?”徐继畲也推崇美国的民主制度“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洋务运动后期主张将“西政”列作洋务事业的一个项目的张之洞,便肯定这些著作是中国人知西政之始。——陈绛《西学传播与晚清社会的蜕变》判断甲午战争让国人惊醒开始逐步关注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晚清新政等答案╳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已经开始关注只是非重点工业革命时代的“西学东渐”阶层范围局限于士大夫阶层主要内容局限科技器物层面传播方式传教为主形式单一交流方向文化东西双向交流社会影响社会未根本性变革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阶层范围近代参与阶层更广泛主要内容更全面器物政治文化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多样更广泛交流方向西学东渐呈单向交流社会影响促进社会的近代转型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两次“西学东渐”比较——当代中国的文化崛起兼收并蓄各美其美叁中国文化的三次交融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整理和发挥中国文化多元综合确立儒学主流地位第一次本土内部文化的交融魏晋隋唐传统中华文化与佛教文化并行宋明儒释道三教归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第二次儒佛道教文化的交融明末西学东渐中华传统文化遭遇挑战新时代中华文化重建任重道远待复兴第三次中西方文化的大交融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冯友兰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著作选读》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添加文本信息添加文本信息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尊重文化差异多元善于虚心学习外来文化批判继承保护发展民族文化费孝通

关键字:

单价:9.99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资料
  • 页数:24页
  • 大小:36.03 MB
  • 编号:10154
  • 类型:VIP资料
  • 格式:pptx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