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1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2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3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4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5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6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7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8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9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10
试读已结束,还剩10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生物试卷,大小为494.74 KB,总共有20页,格式为doc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 试题试卷 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word版)文字介绍:2021年河北省高考生物真题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3题;共26分)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和白细胞都有细胞骨架                             B. 发菜和水绵都有叶绿体C. 颤藻、伞藻和小球藻都有细胞核                         D. 黑藻、根瘤菌和草履虫都有细胞壁【答案】A【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解析】【解答】A、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白细胞是真核细胞,这两种细胞都具有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的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有关,A正确;B、发菜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水绵细胞中具有叶绿体,B错误;C、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只有拟核,伞藻和小球藻是真核生物,它们细胞中具有细胞核,C错误;D、黑藻是植物,其细胞具有细胞壁,根瘤菌是细菌,其细胞也具有细胞壁,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不具有细胞壁,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1、原核生物主要包括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细菌、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细菌包括杆菌、弧菌、螺旋菌和球菌等。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一般1~10um)较大(1~100um)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细胞壁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增殖方式二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可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共性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2.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B. 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核仁代谢活动旺盛C. 许多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质合成,经核孔进入细胞核D. 细胞质中的RNA均在细胞核合成,经核孔输出【答案】D【考点】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解析】【解答】A、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在有丝分裂后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和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现,A正确;B、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活跃的细胞,需要大量的核糖体,而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所以核仁代谢活动旺盛,B正确;C、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分布在细胞质中,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对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的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后,经核孔进入细胞核,C正确;D、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这些DNA也能作为模板转录合成RNA,所以细胞质中的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经核孔输出,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 1、细胞核的结构:(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细胞核的功能: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细胞核里面含有真核生物的大量DNA,DNA里面蕴含着遗传信息,DNA可以复制,保证遗传的连续性。②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决定生物的性状,控制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使机体正常的进行生命活动。 3.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B. 染色质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C.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D. 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答案】B【考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解析】【解答】A、斐林试剂分为甲液和乙液,甲液为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质量浓度0.05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与底物混合,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双缩脲试剂分为A液和B液,A液为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0.01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先加A液,再加B液,目的是为Cu2+创造碱性环境,A正确;B、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在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之前,要用盐酸处理,目的是让蛋白质与DNA分离,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裸露的DNA没有与蛋白质结合,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B错误;C、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用到的层析液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酚混合而成,C正确;D、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具有避光性,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然后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 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检测蛋白质时使用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采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DNA会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会被吡罗红染成红色;3、在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层析液分离不同的色素;4、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4.人体成熟红细胞能够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气体A和B分别是CO2和O2B. ①和②是自由扩散,④和⑤是协助扩散C. 成熟红细胞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提供能量D. 成熟红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和更新中【答案】D【考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红细胞能运输O2和CO2,肌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可以判断气体A和B分别是CO2和O2,A正确;B、①和②表示气体进出红细胞,一般气体等小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④是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⑤是H2O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C、③为红细胞通过消耗能量主动吸收K+排出Na+,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ATP,为③提供能量,C正确;D、成熟红细胞没有核糖体,不能再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不能更新,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表面,由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其表面的糖蛋白处于不断流动中,D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1、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和细胞核,可以运输氧气,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红细胞自身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  例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分析题图可知,①和②表示气体进出红细胞,一般气体等小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③为红细胞通过消耗能量主动吸收K+排出Na+,④是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⑤是H2O通过水通道蛋白进入红细胞。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凋亡过程中不需要新合成蛋白质B. 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C. 紫外线照射导致的DNA损伤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D.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跑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答案】A【考点】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细胞的凋亡,细胞癌变的原因【解析】【解答】A、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控制凋亡的基因表达,需要新合成蛋白质,A错误;B、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所以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C、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照射会导致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是皮肤癌发生的原因之一,C正确;D、克隆羊“多莉”的诞生、以及我国科学家于2017年获得的世界上首批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就是将体细胞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成的,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D正确。故答案为:A。【分析】 1、研究发现存在凋亡蛋白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细胞凋亡概念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2、根据自由基学说,体内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细胞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3、紫外线属于物理致癌因子,长期暴露在过强的紫外线下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4、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实验表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6.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B. 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C. 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D. 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答案】B【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解析】【解答】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B、根据题意,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C、在求偶过程中,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更受雌蝇的青睐,容易获得交配机会,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D、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 雄性动物的求偶目的是为了繁殖后代。雄性动物会展示自己,“炫耀自己”,取得交配机会。生物的求偶行为,是和环境、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也是一种适应性行为。7.图中①、②和③为三个精原细跑,①和②发生了染色体变异,③为正常细胞。②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B. ②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C.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种基因型配子D. ①和②的变异类型理论上均可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答案】C【考点】精子的形成过程【解析】【解答】A、①细胞中有四条染色体,为两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两对同源染色体联会,A正确;B、②细胞减数分裂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任意两条正常分离,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最终产生的配子为1/12AR、1/12Ar、1/12aar、1/12aaR、1/6AaR、1/6Aar、1/6ar、1/6aR,其中正常配子为1/12AR、1/12Ar、1/6ar、1/6aR,刚好占一半,B正确;C、③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最终产生4个配子,2种基因型,为AR、AR、ar、ar或Ar、Ar、aR、aR,C错误;D、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理论上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可以观察到,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1、精原细胞①中有四条染色体,含有A、a、R、r四种基因,对比正常精原细胞③可知,精原细胞①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R基因和a基因发生了位置互换。2、精原细胞②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多了一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3、精子的形成过程:(1)减数第一分列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每个精原细胞体积适度增大;(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3)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第一次和第二次减数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很短):①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②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③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④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精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精细胞;(4)精细胞变形成精子。 8.关于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生物基因表达过程中用到的RNA和蛋白质均由DNA编码B. 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起始转录、移动到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C. 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的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D. 多肽链的合成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答案】C【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解析】【解答】A、RNA病毒的蛋白质由病毒的遗传物质RNA编码合成,A错误;B、DNA双链解开,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进行转录,移动到终止子时停止转录,B错误;C、翻译过程中,核酸之间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相互识别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C正确;D、没有相应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配对,故tRNA不能读取mRNA上全部碱基序列信息,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 关于翻译的简介:1、翻译的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2、参与翻译的RNA有:转运RNA、mRNA和rRNA。3、密码子: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对应多个密码子;通用性:生物界公用一套密码子;4、条件:①模板:mRNA②原料:氨基酸(20种)③能量:ATP④酶:多种酶 5、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6、产物:多肽链、蛋白质。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B. 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 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D. 插条浸泡在低浓度NAA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答案】A【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解析】【解答】A、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B、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ɑ-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ɑ-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D、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故答案为:A。【分析】 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激素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a、促进细胞的生长;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脱落酸根冠、萎焉的叶片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衰老等。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的成熟等。10.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B. 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D. 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答案】C【考点】血糖平衡调节【解析】【解答】A、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正确;B、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 1、下丘脑参与血糖调节的过程: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给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2、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11.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B. 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C.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D. 谷氨酸和一氧化氮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答案】C【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解析】【解答】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话,A正确;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维持内外离子浓度差,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外一定的K+浓度差导致的,B正确;C、神经细胞静息状态是K+外流,内环境K+浓度升高,K+顺浓度梯度外流减少,膜电位差减小,C错误;D、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有谷氨酸、一氧化氮、肾上腺素等,都可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故答案为:C。【分析】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3、神经递质的分子质量一般较大,由突触前膜合成,储存在突触小泡之中,经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12.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典型湿地季节性湿地中度退化湿地严重退化湿地湿地特征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完全干涸,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2.72.42.11.5鸟类丰富度2517129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 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B. 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C.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 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答案】D【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解析】【解答】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故答案为:D。【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表格横单元格的项目为自变量,纵单元格项目为因变量。综合表格内容,推测: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13.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天敌昆虫(头叶)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A.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 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 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 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案】B【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解析】【解答】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C、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故答案为:B。【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种植方式可能影响着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若虫数量和天敌昆虫多样性。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可以显著降低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数量,降低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同时增大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指数。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共5题;共15分)14.《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利用荫坑贮存葡萄的方法(如图)。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角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保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B. 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的果蔬,有氧呼吸中不需要氧气参与的第一、二阶段正常进行,第三阶段受到抑制C. 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D. 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及时清除乙烯,可延长果蔬保鲜时间【答案】A,C【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解析】【解答】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中的低温均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减弱,从而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A正确;B、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中的低温可以降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降低氧气浓度,其中酶的活性降低对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有影响,B错误;C、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C正确;D、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应起到除去空气中氧气的作用,而不是去除乙烯的作用,以抑制果蔬的有氧呼吸,D错误。故答案为:AC。【分析】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15.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甲、乙家系中两患者的外祖父均表现正常,家系乙Ⅱ-2还患有红绿色盲。两家系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部分序列,其他未显示序列均正常)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家系甲Ⅱ-1和家系乙Ⅱ-2分别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B. 若家系乙Ⅰ-1和Ⅰ-2再生育一个儿子,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比患一种病的概率低C. 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8D. 人群中女性DMD患者频率远低于男性,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1/4000【答案】A,B,D【考点】伴性遗传【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家系甲Ⅱ-1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家系乙Ⅱ-2遗传其母亲的DMD致病基因,A错误;B、若家系乙Ⅰ-1XABY和Ⅰ-2XABXab再生育一个儿子,由于ab基因连锁,交叉互换的概率较低,因此,儿子患两种病的概率高于患一种病的概率,B错误;C、不考虑其他突变,家系甲Ⅱ-2的基因型为XBY,家系乙中Ⅰ-2的基因型为XBY,Ⅰ-2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1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是1/2,家系甲Ⅱ-2和家系乙Ⅱ-1婚后生出患DMD儿子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D、由于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人群中女性DMD患者(XbXb)频率远低于男性(XbY),由题干可知,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4000,即Xb=1/4000,则XB=3999/4000,女性中携带者的频率约为2×1/4000×3999/4000≈1/2000,D错误;故答案为:ABD。【分析】据题意可知,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是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伴X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也是伴X隐性遗传病,这两种病均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连锁遗传。根据家系甲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可知,Ⅰ-2个体基因序列正常,Ⅱ-1个体基因序列异常,假设DMD的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Ⅰ-2的基因型为XBXB,Ⅱ-1的基因型为XbY,则Ⅱ-1患病的原因可能是父亲或者母亲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根据家系乙部分成员DMD基因测序结果可知,用a表示红绿色盲致病基因,则Ⅰ-2的基因型为XABXab,Ⅱ-2的基因型为XabY。16.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表为三种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药物名称作用机理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放线菌素D抑制DNA的模板功能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A. 羟基脲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B. 放线菌素D处理后,肿瘤细胞中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C. 阿糖胞苷处理后,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D. 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答案】B,C,D【考点】癌症的预防与治疗,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肿瘤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羟基脲的影响,A错误;B、据分析可知,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抑制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B正确;C、阿糖胞苷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肿瘤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C正确;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肿瘤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由于三种药物是精准导入肿瘤细胞,因此,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D正确;故答案为:BCD。【分析】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羟基脲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DNA复制过程中原料的供应;放线菌素D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阿糖胞苷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 17.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B. 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C. 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D. 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答案】A,B,D【考点】水盐平衡调节【解析】【解答】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B、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C、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故答案为:ABD。【分析】1、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1)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2)过程: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弱→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尿量增加。2、可以总结为: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18.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糜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B. 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C. 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D. 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答案】A,B【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解析】【解答】A、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糜鹿种群密度,A正确;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D、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故答案为:AB。【分析】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在调查种群数量容易数、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4)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展开多样性的保护研究;(5)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做好宣传和教育。三、必考题:共44分。(共4题;共44分)19.为探究水和氮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者将一批长势相同的玉米植林随机均分成三组,在限制水肥的条件下做如下处理:(1)对照组;(2)施氮组,补充尿素(12g·m-2)(3)水十氮组,补充尿素(12g·m-2)同时补水。检测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见下表。生理指标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自由水/结合水6.26.87.8气孔导度(mmol·m-2s-1)8565196叶绿素含量(mg·g-1)9.811.812.63RuBP羧化酶活性(μmol·h-1g-1)316640716光合速率(μmol·m-2s-1)6.58.511.4注:气孔导度反映气孔开放的程度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细胞中自由水的生理作用包括________等(写出两点即可)。补充水分可以促进玉米根系对氮的________,提高植株氮供应水平。(2)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氮与________离子参与组成的环式结构使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驱动________两种物质的合成以及________的分解;RuBP羧化酶将CO2转变为羧基加到________分子上,反应形成的产物被还原为糖类。(3)施氮同时补充水分增加了光合速率,这需要足量的CO2供应。据实验结果分析,叶肉细胞CO2供应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主动吸收(2)镁;ATP和NADpH(或[H]);水;C5(或RuBP)(3)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解析】【解答】(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能够参与生化反应,能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根据表格分析,水+氮组的气孔导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并向上运输氮,所以补充水分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的对氮的主动吸收,提高植株氮供应水平。 (2)参与光合作用的很多分子都含有氮,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有C、H、O、N、Mg,其中氮与镁离子参与组成的环式结构使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用于光反应,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完成的反应是水光解产生NADpH([H])和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H])中,其中ATP和NADpH([H])两种物质含有氮元素;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其中RuBP羧化酶将CO2转变为羧基加到C5(RuBP)分子上,反应形成的C3被还原为糖类。(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施氮同时补充水分使气孔导度增加,CO2吸收量增多,同时RuBP羧化酶活性增大,使固定CO2的效率增大,使植物有足量的CO2供应,从而增加了光合速率。【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水和氮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分成三组: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气孔导度: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叶绿素含量: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RuBP羧化酶活性: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光合速率:对照组<施氮组<水+氮组。 20.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于H(图1)。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回答下列问题:(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完成了水稻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测序。(2)实验一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________。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________。(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α、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________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________(填“SD”或“SH”)基因。(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________;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________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答案】(1)12(2)Ⅲ;121∶∶(3)(基因)分离;SD(4)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后自交;α和Ⅲ(5)1/80【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解析】【解答】(1)水稻为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分析题图可知,水稻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即有24条染色体,故对水稻基因组测序,需要完成12条染色体的DNA测序;(2)实验一是将L12(基因型TDTD)与H(基因型THTH)杂交,F1的基因型为TDTH,F2的基因型分别为TDTDT∶DTHT∶HTH=121∶∶,其中TDTD对应的是带型与亲本L12对应的条带相同,即条带Ⅲ,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3)实验二是将L7(基因型SDSD)与H(基因型SHSH)杂交,F1的基因型为SDSH,理论上F2的基因型分别为SDSDS∶DSHS∶HSH=121∶∶,其中SDSD对应的是带型与亲本L7对应的条带相同,即条带α,SDSH对应条带为β,SHSH对应条带为γ,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实际上F2中产生带型α、β、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分离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而带型α,即SDSD的个体数量很少,可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SD基因;(4)已知TD与TH,SD与SH两对基因分别位于7号和12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基因型为SDSDTDTD;同时考虑两对等位基因,可知L7的基因型为SDSDTHTH,L12的基因型为SHSHTDTD,①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SDSHTDTH)后自交,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α和Ⅲ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5)实验二中SDSDS∶DSHS∶HSH=12120108=1109∶∶∶∶,可知花粉中SDS∶H=19∶,利用X(基因型为SDSDTDTD)和H(基因型为SHSHTHTH)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SDSHTDTH,若F1产生的SD花粉无活性,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即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SDTDS∶DTHS∶HTDS∶HTH=1199∶∶∶,雌配子均有活性,类型及比例为SDTDS∶DTHS∶HTDS∶HTH=1111∶∶∶,则F2中基因型为SDSDTDTD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20=1/80。【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分析题意和条带可知:L12的12号染色体上含有耐缺氮基因TD,其基因型为TDTD;L7的7号染色体上含有基因SD,基因型为SDSD;H的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TH,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SH,基因型为SHSHTHTH;TD与TH,SD与SH遵循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2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________。(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________。VZV感染引发机体的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________。(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________反应,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________。【答案】(1)组织液(2)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特异性;靶细胞(3)过敏;防卫(4)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5)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再次接种VarV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考点】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解析】【解答】(1)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水泡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形成的,主要还是来自组织液。 (2)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会失去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阻挡和黏液的吸附作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VZV侵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被称为抗原,被其感染的细胞被称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3)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敏反应是因为机体免疫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4)易感人群接种接种VarV疫苗后,该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从而起到预防VZV的作用。(5)初次接种疫苗后,体内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抗体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由于记忆细胞的存在,追加第二剂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过程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可以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细胞及癌变细胞。2、免疫类型:(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①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②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2)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挡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有花粉、羽毛、牛奶、虾等。4、分析坐标图形,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第一剂次VarV接种率开始基本持平,2014年后下降;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逐年增加,水痘发病率逐年下降。 22.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次生(2)“S”;环境容纳量(3)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解析】【解答】(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分析】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2、群落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3、能量流动的一个来源,三个去向: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四、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共2题;共30分)23.[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葡萄酒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酿酒残渣(皮渣)。目前这些皮渣主要用作饲料或肥料,同时研究者也采取多种措施拓展其利用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皮渣中含有较多的天然食用色素花色苷,可用萃取法提取。萃取前将原料干燥、粉碎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________。萃取过程需要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温度过高会导致花色苷________。研究发现,萃取时辅以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可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原因是________。(2)为了解皮渣中微生物的数量,取10g皮渣加入90mL无菌水,混匀、静置后取上清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104倍稀释对应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量分别为78、91和95,则每克皮渣中微生物数量为________个。(3)皮渣堆积会积累醋酸菌,可从中筛选优良菌株。制备醋酸菌初筛平板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________性,灭菌后须在未凝固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________。培养筛选得到的醋酸菌时,在缺少糖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可加入乙醇作为________。(4)皮渣堆积过程中也会积累某些兼性厌氧型乳酸菌。初筛醋酸菌时,乳酸菌有可能混入其中,且两者菌落形态相似。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_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答案】(1)利于萃取剂溶解花色苷、使原料与萃取剂充分接触;性质和使用量;分解;纤维素酶、果胶酶可破坏细胞壁,有利于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2)8.8×106(3)中性或偏碱;使培养基不透明,从而使醋酸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碳源预期结果: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4)实验步骤:将平板置于无氧环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预期结果: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考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解析】【解答】(1)天然食用色素花色苷可用萃取法提取,萃取剂与水应不混溶,萃取前将原料干燥,有利于萃取剂溶解花色苷,提高溶解率;粉碎的目的是使原料与萃取剂充分接触;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萃取过程需要在适宜温度下进行,温度过高会导致花色苷分解。萃取时辅以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可破坏细胞壁,有利于提高花色苷的提取率。 (2)为了解皮渣中微生物的数量,取10g皮渣加入90mL无菌水,混匀、静置后取上清液,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104倍稀释对应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量分别为78、91和95,则三个平板中平均菌落数为(78+91+95)÷3=88,每克皮渣中微生物数量为88÷0.1×104=8.8×106个。(3)醋酸菌属于细菌,制备醋酸菌初筛平板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灭菌后在未凝固的培养基中加入无菌碳酸钙粉末、充分混匀后倒平板,加入碳酸钙可使培养基不透明,醋酸菌产生的醋酸可分解碳酸钙,产生透明圈,根据这一特点可筛选出醋酸菌,在缺少糖源的液体培养基中醋酸菌以乙醇为碳源,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醛,再把乙醛氧化为乙酸。(4)醋酸菌为好氧菌,与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形态相似,且二者产生的代谢产物均可使碳酸钙分解,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可将平板置于无氧环境下继续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和透明圈大小。若菌落继续生长,且透明圈增大,则为兼性厌氧型的乳酸菌菌落,若菌落不能继续生长,透明圈不再扩大,则为醋酸菌菌落。【分析】1、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草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2、区分筛选平板上的醋酸菌和乳酸菌,可根据二者代谢产物的不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24.[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采矿污染和不当使用化肥导致重金属镉(Cd)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土壤中的Cd富集到植物体内,进行后续处理(例如,收集植物组织器官异地妥善储存),可降低土壤中Cd的含量。为提高植物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研究者将酵母液泡Cd转运蛋白(YCF1)基因导入受试植物,并检测了相关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为获取YCF1基因,将酵母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切割后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这个群体称为________。(2)将DNA序列插入Ti质粒构建重组载体时,所需要的两种酶是________。构建的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3)进行前期研究时,将含有YCF1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受试双子叶植物印度芥菜,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研究者进一步获得了转YCF1基因的不育杨树株系,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________。(4)将长势一致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杨树苗移栽到Cd污染的土壤中,半年后测定植株干重(图1)及不同器官中Cd含量(图2)。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对Cd具有更强的________(填“耐性”或“富集能力”);据图2可知,对转基因植株的________进行后续处理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5)已知YCF1特异定位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据此分析,转基因杨树比野生型能更好地适应高Cd环境的原因是________。相较于草本植物,采用杨树这种乔木作为Cd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优势在于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基因组文库(2)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便于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3)农杆菌转化法;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4)耐性;茎叶(5)YCF1可通过主动运输将Cd离子运到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有利于植株吸水;杨树具有发达的根系和高大的树冠,更适应污染矿区等不良环境,同时可充分吸收土壤中的Cd,木材也方便运输、利用【考点】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解析】【解答】(1)为获取YCF1基因,将酵母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切割后与载体连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这个群体含有酵母菌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组文库。(2)将DNA序列插入Ti质粒构建重组载体时,需要用限制酶切割供体DNA和质粒,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基因表达载体中的标记基因可用于目的基因的筛选和鉴定。(3)农杆菌容易侵染双子叶植物,其质粒中的T-DNA可转移并插入到受体细胞DNA中,将含有YCF1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受试双子叶植物印度芥菜,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可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4)根据分析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说明转基因植株在Cd污染的土壤中生长较好,即对Cd具有更强的耐性;据图2分析,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因此对转基因植株的茎、叶进行后续处理,可使转基因植株持续发挥富集Cd的作用,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5)YCF1特异定位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可通过主动运输将Cd离子运到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有利于植株吸水,所以转基因杨树比野生型能更好地适应高Cd环境。相较于草本植物,杨树具有发达的根系和高大的树冠,更适应污染矿区等不良环境,同时可充分吸收土壤中的Cd,木材也方便运输、利用,作为Cd污染土壤修复植物更具有优势。【分析】1、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据图2可知,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2、农杆菌的种类有几百种。农杆菌一般可以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受伤部位,农杆菌把自己的T-DNA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上,随着植物细胞的细胞染色体复制,T-DNA也随着复制,从而实现外源基因稳定性的表达。  

关键字: 试题试卷

单价:6.00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资料
  • 页数:20页
  • 大小:494.74 KB
  • 编号:5483
  • 类型:VIP资料
  • 格式:docx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