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1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2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3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4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5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6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7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8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9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10
试读已结束,还剩7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历史试卷,大小为708.06 KB,总共有17页,格式为docx。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答案解析(word版)文字介绍: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湖南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6题;共48分)1.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 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 天道观持续衰落             C.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 人性论走向成熟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 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 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 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 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 地方势力膨胀        B. 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 中央财政紧张        D. 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6.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   )A. 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B. 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   C. 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D. 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7.据表可知,当时中国(   )表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1867年1894年数量货值(海关两)数量货值(海关两)铁113,441(担)264,5031,185,411(担)2,467,590锡33,502(担)582,14697,008(担)2,046,897火柴79,263(箩)71,3846,615,327(箩)1,638,931煤113,430(吨)992,649486,295(吨)3,221,343糖186,176(担)754,6091,823,890(担)9,507,153A. 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 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A. 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 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 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9.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 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 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 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 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10.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   )A.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   B.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   D. 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1.如表所列活动(   )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1957年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A. 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 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 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   D. 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 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 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13.伏尔泰提出人类历史上有四个“值得重视”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奥古斯都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和路易十四时代,并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伏尔泰的观点(   )A. 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   B. 肯定君主享有至高无上权威   C. 强调历史的延续不断   D. 反映启蒙运动天赋人权思想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A. 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B. 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 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D. 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15.1925年,美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   )A.  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 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   C. 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16.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   )A.  修改宪法无法阻挡B. 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C. 大国主义思潮抬头D. 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共6题;共7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1948年开始,中国***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表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18702445.518803668.818904994.2190068118.2191085162.41913100192.4﹣﹣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材料二:﹣﹣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56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与矛盾。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军事进攻,数天之内便占领加沙地带和整个西奈半岛,并攻入苏伊士运河区。后来双方在联合国调停下停火。这场战争仅6天即告结束,史称“六日战争”。战争使以色列控制面积增加到原来的4倍。战争发生后,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以及美国政府的援助大量涌入以色列。这使以色列犹太人原有的忧患意识明显消退,许多人追逐物质享受,不愿再从事艰苦的生产劳动。战争的残酷性也使一些人转向宗教,宗教领袖与宗教政党在世俗犹太人中的影响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一般民众的鹰派倾向不断加强,以色列政府在处理阿以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也日趋强硬。﹣﹣摘编自张倩红、宋静静《“六日战争”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六日战争”的影响。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表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月刊主编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历史》等编制(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C【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天子权威不断弱化,故A不符合题意;B项中国古代天道观一直存在,“颂天”“疑天”“骂天”“不理天”都是天道观,不能体现持续衰落,故B不符合题意;C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对“天”的态度由颂天、疑天、骂天到不理天,体现了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故C符合题意;D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性论,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先秦时期的人文意识。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2.【答案】B【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析】【分析】A项题干代王刘恒只是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无法反映出他是长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题干中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不仅因为他“最长”“仁教宽厚”,还因为“太后薄氏谨良”,这是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训,预防再出现外戚干政问题,故B选项符合题意;C项刘恒被选为皇帝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后世选帝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以仁孝作为主要标准,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中立刘恒为帝是丞相、太尉以及宗室大臣共同讨论商定的,不能表明相权威胁到皇权,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汉朝的外戚干政。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3.【答案】A【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解析】【分析】A项西晋占田制下,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有年龄、性别的区别,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这些规定可以鼓励人们去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自耕农数量会有所增长;而南朝的占山护泽令助长了大土地发展所有制,农田和山地被大地主阶级集中起来,自耕农数量会遭到削减;至隋唐时期,均田制广泛推行,这一制度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由此可见,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A符合题意;B项根据材料“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隋唐实行均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田制的变化,未涉及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故B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主要是描述土地制度的演变,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故C不符合题意;D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不是开发土地,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西晋至唐的土地制度演变的影响。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的内容和性质的理解。4.【答案】A【考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解析】【分析】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中期白居易记载中央官吏俸禄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而记载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且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说明地方官吏俸禄存在不载于法命的合法收入,体现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隐患,故A项符合题意;B项材料没有对比,无法得出“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结论,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该项材料未体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该项与材料“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矛盾,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唐朝中期地方势力膨胀。5.【答案】B【考点】程朱理学【解析】【分析】A项材料没有体现赈灾效率如何,故A不符合题意;B项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反映了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故B符合题意;C项材料反映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能说明赈灾方式不合理,故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没有反映绍兴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技术,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理学。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6.【答案】A【考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解析】【分析】A项清代宫廷绘画多以记录当时重大事件为题材,其中,《冰嬉图》是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根据当时宫廷冰上表演的盛况而绘制,显示了清代宫廷画的神韵意趣,故A项符合题意;B项根据题干可知,《冰嬉图》表现的是每年冬至节八旗官兵例行活动的场景,不能说明其军事训练松弛,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图片表现的是八旗官兵的滑冰活动,是满族人的传统活动,不是民族间的民俗交融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D项八旗官兵例行的滑冰活动,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言过其实,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清朝绘画艺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要考查学生联系已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答案】D【考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解析】【分析】A项材料中信息只有部分进口商品情况,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故A不符合题意;B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C项1867年至1894年中国民族工业还没有获得较快的发展,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故C不符合题意;D项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相比1867年,1894年的“铁、锡、火柴、煤、糖”产品的进口量和货值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国产品的需求量增多,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国的市场依赖性越强,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结合西方经济入侵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8.【答案】D【考点】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解析】【分析】A项材料只是说汉口“舟楫之辐揍,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只是说船多,货物集散量大,但并不能表明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武汉三镇的航运发达并不意味着腹地地区成为经济贸易中心,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东南沿海地区仍然是经济贸易的主要地区。故B项不符合题意;C项“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材料只是说武汉贸易量大,没有提到工业的发展分布,故C项不符合题意;D宪法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事业发达,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积累了财富资本,为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初武汉的贸易发展情况。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1911年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代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就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9.【答案】B【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A错误;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D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10.【答案】B【考点】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解析】【分析】A项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故A不符合题意;B项图1反映的是1937年8月爆发的以上海为中心的淞沪会战,这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重要会战,此时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图2反映的是在华北地区1940年爆发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战略相持阶段到来之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说明抗战的主战场转移到敌后战场,故B符合题意;C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晚于图2的时间,故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图片反映的是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抗日战争。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卷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卷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卷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1.【答案】A【考点】经济体制改革【解析】【分析】A项题干中的音乐、电影和摄影作品,既歌颂了新中国的成立,又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凸显了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故A选项符合题意;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比题干所列活动要早,所以这些活动不可能推动“双百”方针的提出,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题干中获奖或展演的作品,是以爱国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不能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只是获奖或展演的内容,无法反映当时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新中国的文化成就。12.【答案】C【考点】罗马法【解析】【分析】A项题干中罗马法由原来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到替代制度,债务仍然受到保护,无法体现私产观念被动摇,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到可以替代,没有体现出是奴隶主的特权,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根据题干可知,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发展到替代制度,债权或债务可以在不同主体同转移,主要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故C选项符合题意;D项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的形成,与题干中替代制度无关,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13.【答案】A【考点】启蒙运动【解析】【分析】A项伏尔泰将路易十四时代作为最辉煌灿烂的黄金时代大加赞颂,是因为路易十四从亲政到逝世共54年,经历了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三场大规模的战争,让法国一举跃升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路易十四时代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因此伏尔泰的观点体现历史进步的信念,故A符合题意;B项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中的四个时代并不具有延续性,故C不符合题意;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天赋人权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伏尔泰的思想相关知识。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14.【答案】D【考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解析】【分析】A项题干没有涉及科学研究的大众化,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科技成果应用于人类生活,因而无法说明改变人类生活,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题干只是说明首批的科学期刊是各国科学院的院刊,后来期刊的增加则无法说明科学院数量增加,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依据材料中的“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性学会进行研究······19世纪后期增加的”可知,科学学会分工更细,这是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结果,因而说明了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故D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近代科技的发展。首先指出现代生物学面临的弄清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总量和它们的全部特性的难题,接着介绍人类对生物种类认识的现状,然后说明了人类对生物种类研究的困境,最后介绍了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目的。15.【答案】B【考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解析】【分析】A项美国会通过《法官法》,说明国会在行使立法权,不能表明国会地位在最高法院之上,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最高法院根据《法官法》享有自由裁量权,由此可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说明三权分立体制内部的调整,故B选项符合题意;C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最高法院只是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而不是压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干所体现的仍然是美国三种权力的分权制衡机制,并没有体现出遭到破坏,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制衡。16.【答案】C【考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解析】【分析】A项“修改宪法”涉及多方利益,阻碍自然众多,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不代表“修改宪法”无法阻挡,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项日本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例如中日钓鱼岛争端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利于区域稳定与和平,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项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80年代日本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大国主义重新抬头,开始追求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以彻底改变战败国的形象,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故C选项符合题意;D项日本天皇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等史实说明日本军国主义有抬头之势,但日本80年代军国主义卷土重来这种说法错误,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20世纪80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9题为必考题,20~22题为选考题)17.【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①解放战争后期,***军队数量、规模远超国民党。②长期战乱,基层管理主要处于战时状态,废除保甲制度实行市、区、街三级制。③解放区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基层管理经验,乡村管理经验不适应城市“集中“特点,效率低下。④帝国主义掠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官僚资本主义压榨,国家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后: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中国摆脱半殖半封社会性质,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1954年宪法确立了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②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③19491952﹣国民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④1953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变化:①纳入法治化轨道;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社区式管理“等新模式。③管理方式多样化,机制不同,出现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业管理运营模式。④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直接民主,民主决策,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形式。意义:①调动了人民参政积极性;②增强了人民主人翁意识;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④保障了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⑤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卷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可知,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大城市相继获得解放,根据“这种三级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可以得出中国***在大城市建立的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效率低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中国***取得全国政权,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根据“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委员会”可以得出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推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可以得出扩大了居委会职能,根据“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可以得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根据“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可以得出社区出现了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根据“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可以得出社区各类主体可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了城市管理民主化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故答案为:(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①解放战争后期,***军队数量、规模远超国民党。②长期战乱,基层管理主要处于战时状态,废除保甲制度实行市、区、街三级制。③解放区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基层管理经验,乡村管理经验不适应城市“集中“特点,效率低下。④帝国主义掠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官僚资本主义压榨,国家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后: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中国摆脱半殖半封社会性质,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1954年宪法确立了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②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③19491952﹣国民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④1953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变化:①纳入法治化轨道;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社区式管理“等新模式。③管理方式多样化,机制不同,出现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业管理运营模式。④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直接民主,民主决策,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形式。意义:①调动了人民参政积极性;②增强了人民主人翁意识;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④保障了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⑤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制度随着我国不同阶段的国情走过了一段脉络清晰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及社会人群的利益分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等精神需求,以及潜能充分发挥的需求随之增长.在此十三五开幕之际,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探索适应当今经济体制深化变革,思想观念发展进步,社会结构深化改变,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符合当前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管理制度。18.【答案】(1)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等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飞机、汽车等交通变革,使得世界各地联系紧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主义、帝国主义盛行,列强在多地进行殖民掠夺,掀起了瓜分狂潮,殖民体系最终确立。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素促进了经济全球化。③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潮,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进一步促进全球化。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破性成果层出不穷。⑤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进一步促进全球化。⑥民主政治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代议制。(2)基本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时期:曲折发展时期、迅速发展时期、调整与完善时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①曲折发展时期(﹣战结束﹣二战结束):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处于曲折发展中,遇到了非常多冲击。在苏联,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了经济全球化。②迅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处于迅速发展期。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大支柱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极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欧共体、日本、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和发展冲击两极格局,政治多极化趋势极大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和经济全球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③调整与完善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仍然威胁着经济全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反全球化运动也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目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各国的发展共识,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表格显示,从1870年到1913年,无论是贸易指数还是贸易总额,均大幅度上升,呈现“小高潮”;结合所学,需要从政治(资产阶级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生产与对外贸易)、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科技(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局势(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等阐述即可。(2)根据材料二图示,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世界相对和平安定,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发展生产,因此,20世纪20年代经济全球化有所发展;20年代末至二战,由于受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全球化基本停滞;二战后,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凯恩斯主义影响、交通运输技术迅猛发展等,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瓦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等,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故答案为:(1)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等技术极大提高了生产力,飞机、汽车等交通变革,使得世界各地联系紧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主义、帝国主义盛行,列强在多地进行殖民掠夺,掀起了瓜分狂潮,殖民体系最终确立。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素促进了经济全球化。③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潮,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进一步促进全球化。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突破性成果层出不穷。⑤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进一步促进全球化。⑥民主政治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代议制。(2)基本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时期:曲折发展时期、迅速发展时期、调整与完善时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①曲折发展时期(﹣战结束﹣二战结束):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处于曲折发展中,遇到了非常多冲击。在苏联,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了经济全球化。②迅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处于迅速发展期。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大支柱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极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欧共体、日本、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和发展冲击两极格局,政治多极化趋势极大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和经济全球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③调整与完善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仍然威胁着经济全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反全球化运动也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目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合作共赢是各国的发展共识,经济全球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点评】(1)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及原因来解答。(2)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来解答。19.【答案】标题: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变与不变。阐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维持不变,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兴起,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构成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春秋战国时,商业发展,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商鞅变法提倡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势力;汉朝时,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唐朝时,坊市分明,设置官员管理市场,对市场的时间地点进行了严格限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夜市、草市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兴起,对外贸易发展;明朝,外贸发达,但因倭患,实行“海禁”政策;清朝,自诩天朝上国,仅广州十三行一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考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任选一突出的历史现象,或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或按照时代特征分析其变与不变。如可从中国古代经济领域中选择商业政策的变与不变为题,提出中国古代总体重农抑商政策不变,各个时期商业政策有不同的变化的观点,按照中国历史发展顺序,——阐述各个朝代的商业政策,从而论证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故参考答案为:标题:中国古代商业政策的变与不变。阐述: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维持不变,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兴起,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构成封建王朝的经济基础,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春秋战国时,商业发展,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商鞅变法提倡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势力;汉朝时,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唐朝时,坊市分明,设置官员管理市场,对市场的时间地点进行了严格限制,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夜市、草市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兴起,对外贸易发展;明朝,外贸发达,但因倭患,实行“海禁”政策;清朝,自诩天朝上国,仅广州十三行一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不变中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不变中的变化概括论题,就变与不变分别史论结合进行阐述即可。20.【答案】(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的地位在郡之上;诸侯王国官制与中央相似,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多自任官吏;汉初“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也使得诸侯王国势力不断发展。(2)不同之处: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强硬,速度快,易引发诸侯王国的反抗;汉武帝的推恩令则更和缓、渐进,逐渐瓦解诸侯王国的势力。【考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解析】【分析】(1)由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可得知,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是郡国并行制,诸侯王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由此得出诸侯王的权利地位远在郡之上,从而得出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原因。(2) “建王国不再跨郡”,得知汉景帝削减诸侯王的封地;由“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得知汉景帝取消诸侯王的行政权;由材料“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得知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所学汉武帝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故答案为:(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的地位在郡之上;诸侯王国官制与中央相似,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多自任官吏;汉初“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也使得诸侯王国势力不断发展。(2)不同之处: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强硬,速度快,易引发诸侯王国的反抗;汉武帝的推恩令则更和缓、渐进,逐渐瓦解诸侯王国的势力。【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汉初郡国并行制和汉景帝与汉武帝的削藩措施。21.【答案】(1)历史背景:第二次中东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战争伊始,以色列在英法国家帮助下军事进攻迅猛;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冲突;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英美操纵联合国对巴以问题的决议。(2)影响:六日战争使得以色列控制面积大幅增加;六日战争使得以色列人忧患意识有所消退,追求物质享受,不愿从事生产劳动;战争使更多的人转向宗教,宗教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政治方面,以色列对待阿拉伯国家态度更加强硬,不利于局部地区的和平稳定。【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可知,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结合所学,“六日战争”爆发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分不开。(2)根据材料“战争使以色列控制面积增加到原来的4倍”“以色列原有的忧患意识明显消退,更多人追逐物质享受,不愿再从事艰苦的生产劳动”“宗教领袖与宗教政党在世俗犹太人中的影响明显增加”“一般民众的鹰派倾向不断加强,以色列政府在处理阿以关系问题上的态度也日趋强硬”等归纳即可。故答案为:(1)历史背景:第二次中东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战争伊始,以色列在英法国家帮助下军事进攻迅猛;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冲突;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英美操纵联合国对巴以问题的决议。(2)影响:六日战争使得以色列控制面积大幅增加;六日战争使得以色列人忧患意识有所消退,追求物质享受,不愿从事生产劳动;战争使更多的人转向宗教,宗教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政治方面,以色列对待阿拉伯国家态度更加强硬,不利于局部地区的和平稳定。【点评】(1)本题考查“六日战争”的背景,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中东问题的背景,准确解读材料。(2)本题考查“六日战争”的影响,需要结合中东冲突的影响,准确概括材料。22.【答案】(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南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考点】中国***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代表的年龄可知,代表以青年为主,最小的只有19岁;根据材料中代表的籍贯可知,籍贯以湖南、湖北等地为主;根据备注中代表的出身可知主要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根据代表的活动经历可知,大多有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2)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有的代表担任过《***》《湘江评论》的主编可得出近代新闻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中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在从当时的社会性质、阶级基础等方面分析,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故答案为:(1)特点: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有秀才出身、在学校学习、留学的经历,中南识分子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积极参与活动,加入政党或组织,参与学会等;他们的籍贯集中在两湖地区。(2)时代背景:政治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上,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中国***,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卷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

关键字:

单价:5.00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资料
  • 页数:17页
  • 大小:708.06 KB
  • 编号:5430
  • 类型:VIP资料
  • 格式:docx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