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1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2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3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4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5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6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7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8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9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10
试读已结束,还剩162页未读,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是由用户上传到老师板报网,类型是化学课件,大小为2.21 MB,总共有172页,格式为ppt。授权方式为VIP用户下载,成为老师板报网VIP用户马上下载此课件。文件完整,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更多关于请在老师板报网直接搜索

药剂学基础知识PPT课件下载文字介绍:药剂学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1.掌握:(1)重要概念与常用术语(2)常用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3)典型剂型的制备(4)制剂的常用辅料、处方设计(5)新技术与新剂型的概念(6)影响制剂稳定性因素及常用稳定化措施(7)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8)药物制剂的配伍与相互作用2.熟悉(1)制剂的基本理论(2)一般剂型的制备(3)制剂的包装和贮存3.了解(1)药剂学的任务和发展(2)制剂中的常用设备第一章绪论一、药剂学基本概念1、制剂和剂型的概念剂型: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药物应用形式    (某一品种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制剂:根据标准,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某一剂型中含有不同的具体品种)2、方剂和调剂学的概念3、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一、药剂学基本概念1、制剂和剂型的概念剂型: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药物应用形式    (某一品种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制剂:根据标准,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某一剂型中含有不同的具体品种)2、方剂和调剂学的概念3、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二、药物剂型概论1、剂型的重要性1)改变作用性质、作用速度;2)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3)提高靶向性、影响疗效;4)提高药物稳定性2、剂型分类1)按给药途径(临床)•胃肠道•非胃肠道(注射、呼吸道、皮肤、粘膜、腔道)2)按分散系统(研究)•按药物粒子大小(分散度)排序:低分子溶液<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乳剂<混悬剂<固体制剂•气体分散型(溶液、乳剂、混悬剂)3)按形态(大众化)•固、液、气、半固体(本药剂学为综合分类)三、药剂学的任务1)基本理论的研究;2)六个研发:新剂型;新辅料;新设备;中药;生物技术制剂;医药新技术。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物理药剂学2)工业药剂学3)生物药剂学4)药物动力学5)临床药学五、药剂学的发展六、药典与处方简介1、药典1)药典的概念:一个国家收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2)药典的特点A、权威编辑出版;B、政府执行,有法律约束力;C、收载药品--------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制剂3要素);并且明确质标;D、反映医药科技与生产的水平。3)中国药典的主要构成•凡例(总说明)•正文(主要内容)•附录(制剂通则和通用检查方法)(制剂通则:剂型的概念、一般标准、常规检查方法等)2、处方处方的概念    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重要书面文件。  类型•法定处方:药典、部标、国标收载的,有法律约束力;•协定处方:根据本医院或本地区需要制定,医院药剂科用于常用药物大量配置和贮存;•医师处方:医师对个别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技术、经济意义;第二章液体制剂一、概述(一)概念、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1.概念:药物分散于适宜介质→液体型制剂(内、外用)2.特点:(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2)给药途径广,可内服也可外用;(3)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4)能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5)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足:(1)稳定性差;(2)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3)水性液体易霉变;(4)非均匀性液体易分层或沉淀。3.质量要求(1)均相液体应澄明;非均相应粒子均匀;(2)浓度准确;(3)口服应外观口感好;外用应无刺激、过敏等;(4)应具有一定的防腐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5)包装容器适宜.4.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低、高分子)<溶胶<乳剂<混悬剂(粒子)↘均相液体↘非均相液体且低分子溶液剂也称溶液剂溶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2)按给药途径:口服、外用(皮肤、五官科、腔道等)溶剂的作用和条件1.溶剂(溶解药物、提高稳定性、增加溶解度)1:作用:溶解和分散药物(液体制剂的溶剂,对溶液剂来说可为溶剂,对非均相液体制剂来说作为分散介质)2:条件;(1)对药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分散性;(2)化学性质稳定,不与药物或附加剂发生反应,(3)不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含量测定;(4)毒性小、无刺激性、无不适的臭味。药物+液体分散介质附加剂液体制剂(基本组成)防腐、着色、调味剂均相:溶液剂=基本组成+增溶剂+稳定剂助溶剂潜溶剂非均相:混悬剂=基本组成+助悬、絮凝、润湿剂乳剂=基本组成+乳化剂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1: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2: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S。这第三种物质就是助溶剂。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形成络合物。3:潜溶剂: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S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4:防腐剂:(1)防腐措施:防止污染(处方和工艺、环境和人员、贮存和使用)(2)加抑菌剂a: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亦称尼泊金类。抑菌作用随烷基C数增加而增加,但S则减小,丁>丙>乙>甲酯,丁酯的抗菌力最强,S却最小;混合使用有协同作用;b:苯甲酸及盐:分子型作用强,通常在酸性条件下使用效果好,最适PH是4,PH增加,抑菌作用降低;常与羟苯酯合用(防霉、发酵),苯甲酸0.25%和尼泊金0.05%--0.1%联合应用防止发霉和发酵最为理想;c:山梨酸及其盐:本品的防腐作用是未解离的分子,在PH4水溶液中效果较好;d苯扎溴铵:(新洁尔灭):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e:醋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广谱杀菌剂f:其他防腐剂:挥发油等5:矫味剂(矫苦、咸味)甜味剂:天然(甜菊苷)和合成(糖精钠);糖和无糖(甜菊苷、阿司帕坦---蛋白糖/糖尿病/肥胖患者,糖精钠、甘露糖、甘油、山梨醇等)芳香剂:改善气味胶浆剂:粘稠缓和,干扰味觉泡腾剂:将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麻痹味蕾(对盐类的苦、涩、咸有改善)。6:着色剂: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7:其他附加剂: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低分子溶液剂(必备条件:药物要有治疗所需的S)包括: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酊剂、醑剂、甘油剂、涂剂等醑剂:系指挥发性药物的弄乙醇溶液。可内服或外用。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可以制成醑剂。(溶解法,蒸馏法)甘油剂: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溶解法,化学发应法)涂剂:指用纱布、棉花蘸取后涂搽皮肤或口腔,喉咙黏膜的液体制剂。大多数为消毒、消炎药物的甘油溶液。酊剂:系指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酊剂中乙醇最低浓度为30%;酊剂久贮会发生沉淀,可过滤除去,再测定乙醇含量、有效成分含量,并调整至规定标准,仍可使用。(溶解法或稀释法、浸渍法、渗漉法)增加S的方法成盐;引入亲水基;加入助溶剂三、溶液剂、糖浆剂、芳香水剂概念、有关特点及制备方法概念制备方法有关特点溶液剂药物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澄明液;口服和外用溶解法(取处方总量1/2---3/4量的溶剂;步骤: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和稀释法分子分散、澄明液糖浆剂含药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热溶(色深、灭菌)、冷溶(热不稳定、挥发药)和混合法(系将含药溶液与单糖浆均匀混合制备法)单糖浆浓度:85%(g/ml)或64.7%(g/g)不含药物;口味适宜;高浓度有抑菌性(蔗糖浓度高,渗透压大),低浓度需加抑菌剂;糖浆剂含糖量不低于65%芳香水剂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含高浓度挥发油的乙醇水溶液为浓芳香水剂溶解和稀释法(挥发油/化学药物做原料)含挥发性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法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易分解变质,不宜大量制备应澄明四、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概念、性质及制备方法高分子+溶剂(水、非水)——均相液体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胶浆剂)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溶胶的构造和性质:(1)结构:溶胶的双电层构造双电层[Fe(OH)3]m·nFeO+(n-x)CL-x·xCL-固体微粒本身解离或被吸引的反离子少部分发反离子扩散到溶液中吸附溶液中某种离而带有的电荷胶粒吸附层扩散层双电层之间的电位差称为ζ电位,吸附层中的反粒子越多,ζ电位就越低,反之;ζ电位越高斥力越大,可防止胶粒碰撞时发生聚结,溶胶也越稳定;ζ电位降至25mV以下时,溶胶产生聚结不稳定性。*溶胶剂对带相反电荷的溶胶及电解质极其敏感,将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电解质加入到溶胶剂,由于电荷被中和使ζ电位降低,同时减少了水化层,使溶胶剂产生聚结进而产生沉降。向溶胶剂中加入天然的或合成的亲水性高分子溶液,使溶胶剂具有亲水胶体的性质而增加稳定性,这种胶体称为保护胶体。分类概念性质制备方法溶胶剂固体药物微细粒子(1—100nm)分散在水中→非均相液体分散体系,又称疏水胶体溶液;热力学不稳定系统。粒径1~100nm,光学(丁铎尔效应);电学(双电层、荷电、电泳----界面电动现象);动力学(布朗运动);稳定性(聚结不稳定和动力学不稳定----热力学不稳定系统)分散法(机械、超声和胶溶法亦称解胶法)凝聚法(物理、化学法)改变溶媒(氧化、还原、水解、复分解)高分子溶液剂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高分子的荷电性;较高渗透压(亲水性高分子溶液)、粘度和稳定性<聚结特性>(盐析、陈化和絮凝)亲水性高分子溶液的胶凝性有限溶胀→无限溶胀(胶溶过程)有限溶胀:V膨胀并未溶解,ρ大而下沉无限溶胀:达到分子分散,完全溶解溶胀是溶解的前奏,溶解是溶胀的继续。亲水性高分子溶液的胶凝性四、混悬剂概念、质量要求、稳定性、常用稳定剂及质量评价1.概念:难溶性固体微粒(0.5~10um)、非均相、不稳定体系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的液体制剂.分散截肢大多是水,也可用植物油.2.制备条件:大剂量(药物的剂量超过了S而不能以溶液剂形式应用时)、难溶性药物、混合析出沉淀、为了使药物产生缓释不宜:剂量小的药物、毒剧药3.物理稳定性(混悬剂主要存在此问题,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分散度大,使混悬的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混悬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1)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Stokes定律)(注意变形)V=2r2(ρ1-ρ2)g/9ηρ1微粒的密度;ρ2介质的密度。V越大,动力稳定性越小。增加动力稳定性的方法:①尽量↓微粒的r,以↓V;②↑分散介质的η,以↓ρ1-ρ2;所以要加入高分子助悬剂,这样在增加介质黏度的同时,也减小固体微粒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同时微粒吸附助悬剂分子而增加亲水性。2)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电解质敏感,亲水性药物水化稳定作用;(a:微粒荷电产生排斥作用b水化膜存在,阻止微粒间的聚结)3)絮凝与反絮凝:ζ电位控制在20~25mv,恰好产生絮凝。(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使ζ电位降低,以减小微粒间电荷的排斥力,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混悬剂的微粒形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使混悬剂处于稳定状态)絮凝絮凝剂(电解质):降低ζ电位(引力稍大于斥力)反絮凝剂(电解质):增加ζ电位(斥力>引力)(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为反絮凝状态的这一过程叫反絮凝)电解质为中性,以高价离子为主因为:价数增加1,效果增加10倍4)结晶增长与转型(加抑止剂:高分子材料或表面活性剂)微粒↓,溶解度↑,小→大粒子;多晶型溶解度不同5)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同一分散介质中分散相的浓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降低;温度影响更大,冷冻可破坏混悬剂的网状结构,使稳定性降低。4.制备方法:1)分散(粉碎→液体介质中分散)2)凝聚法(物理法→药物溶液中使药物结晶、化学法→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药物微粒)5.常用稳定剂1)助悬剂:(增加分散介质粘度;微粒亲水性↑;防止结晶转型)低分子[甘油<外用>、糖浆<助悬矫味>];高分子(树胶、纤维素类)硅皂土(PH>7,更好)和触变胶(单硬脂酸铝+植物油,触变性----凝胶与溶胶恒温转变的性质)2)润湿剂:增加微粒润湿性(HLB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eg:聚山梨酯类、聚氧乙烯蓖麻油类、泊洛沙姆等)3)絮凝剂和反絮凝剂(用量不同絮凝剂也可是反絮凝剂;过量絮凝剂→反絮凝剂)6、质量要求1)药物化学性质稳定,使用和贮存期间含量合格;2)粒径根据需要而不同;3)粒子沉降应很慢,不应结块,轻摇后应均匀分散;4)粘度适宜;5)外用应容易涂布7、质量评价1)粒子大小的测定及分布2)沉降容积比的测定(F=1~0):F↑,稳定性↑;F=V/V0=H/H0(V0、H0为沉降前混悬液的体积和高度,相应其他的是后的)以H/H0为纵坐标,沉降时间t为横坐标作图,得沉降曲线比较缓慢降低可认为处方设计优良,但较浓的混悬剂不适用于绘制沉降曲线,3)絮凝度的测定(β>1):β↑,稳定性↑[β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β=F/F=V/V0=V]V∞/V0V∞β表示由絮凝引起的沉降物容积增加的倍数,β越大,絮凝效果越好。4)重新分散试验5)ζ电位的测定:ζ电位<25mv-----混悬剂呈絮凝状态;50-60mv---反絮凝6)流变学五、乳剂概念、特点、稳定性和常用乳化剂1.概念:微小液滴(0.1~10um)分散于不相混溶的液体、非均相分散相→内相→非连续相(形成液滴的液体)分散介质→外相→连续相(另一液体)基本组成:水相(W)+油相(O)+乳化剂2.分类:o/w、w/o;复乳(多重乳剂):o/w/o、w/o/w(我认为区别主要是看外层)乳剂的类型:(1)普通乳:1—100um(2)亚微乳:0.1~0.5um、iv用乳剂应为亚微乳(0.25—0.4um)(3)微乳(胶团乳、纳米乳):0.01~0.10um3.特点: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分散度大、生物利用度↑;(外用)渗透性↑、刺激性↓;(iv、im)缓控释和靶向性口服、外用、肌肉或静脉注射4.常用乳化剂乳化剂应具备:(1)应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并能在乳滴周围形成牢固的乳化膜(2)应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3)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小(4)稳定性好乳化剂的种类:1)表面活性剂:具有叫强的亲水基和亲油基,乳化能力强,性质比较稳定,易在乳滴周围形成单分子乳化膜。阴离子型乳化剂:毒性大不常用,eg:硬脂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非离子型:单甘油脂肪酸酯、脂肪酸梨坦(span司盘)、聚山梨酯(tween吐温)、卖泽(myrj)、苄泽、泊洛沙姆2)天然乳化剂:亲水性强,能形成O/W型乳化剂,有较的粘度,能增加乳化剂的稳定性,需加入防腐剂。eg:阿拉伯胶(常与西黄耆胶、琼脂等混合使用)、西黄耆胶、明胶、杏树胶、卵黄3)固体微粒:固体微粒膜,亲水为o/w(接触角Θ<90),eg: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亲脂为w/o(>90),eg:氢氧化锌、氢氧化钙4)辅助乳化剂:增稠(水相、油相)5.乳化剂的选择原则:1)乳剂类型:HLB2)给药途径(口服:无毒的天然乳化剂和亲水性高分子乳化剂注射:磷脂、泊洛沙姆等外用:对局部无刺激性,长期使用无毒性);3)乳化剂性能(乳化剂性能强、性质稳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小、无毒无刺激性)4)混合乳化剂(HLB值的加和性)(调整乳化油需要改变的HLB值;增加乳化膜牢固性;增粘增稳定;非离子型乳化剂可以混合使用如司盘+吐温、非离子可以跟离子型混合使用;但必须符合油相对HLB值的要求)6.乳剂形成条件:•降低界面张力;适宜乳化剂;形成牢固乳化膜(单和多分子、固体微粒);相体积比(<50%)7.制备方法•药物加入:脂溶性物质溶油相;水溶性物质溶水相1)干胶法(油中乳化):乳化剂先加入油相2)湿胶法(水中乳化):乳化剂先加入水相3)两相交替加入法、新生皂法和机械法•制备机械:搅拌装置、乳匀机、胶体磨、超声波乳化•微乳制备:含辅助成分(表面活性物质)•复乳制备:一级乳→二级乳(二步乳化)8.稳定性(4个阶段的概念)•分层→絮凝→转相→合并与破裂•分层: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絮凝:乳滴发生可逆的聚集;•转相: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乳剂的类型;•合并与破裂:乳滴表面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9.质量评价:•粒径大小及其分布(与类型有关)•分层(加热、离心→加速试验)•乳滴合并速度和稳定常数六、其他液体药剂及包装与贮存合剂、洗剂、搽剂、滴鼻剂的概念及应用1.合剂: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成分、水为溶剂、内服液•滴剂除外;•有溶液、混悬和乳剂型(应具有防腐力)2.洗剂:专供涂抹、敷于皮肤、外用液•介质:水和乙醇•应用:消毒、消炎、止痒、收敛、保护等局部作用3.搽剂:专供揉搽皮肤表面用•镇痛、抗刺激的搽剂多用乙醇为溶剂4.滴耳剂:滴入耳腔道、外用•最好为弱酸性(炎症时碱性)5.滴鼻剂、含漱剂、滴牙剂、灌肠剂、灌洗剂、涂剂概念与应用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一、注射剂(一)概念、分类和特点1.概念:注入体内、灭菌(溶液、乳状液和混悬)液、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使用前溶解或稀释)。2.分类:溶液、乳剂、混悬、无菌粉末(油溶液和混悬液具有缓释性)3.特点:(吗啡为第一个注射剂)•优点:药效迅速、作用可靠、剂量准确;不宜口服药和不能口服病人;定位、缓控释、定向等•缺点:使用不便、疼痛;过程复杂、价高;安全性差等4.、给药途径iv(5~50ml,可>50ml,不含抑菌剂)>锥管(<10ml,渗透压、pH、微粒)>肌注im(1~5ml,刺激性)>皮下(1~2ml、水溶液)>皮内(<0.2ml皮试)5、质量要求无菌、无热原、pH(4~9)、渗透压(等渗或高渗)、澄明度和澄清度(浊度)、不溶性微粒、安全性(降压、刺激等)(二)常用溶剂和附加剂1.注射用水概念及质量要求•纯化水:原水经蒸馏、离子交换、反渗透等方法制备的供药用,不含任何附加剂。•注射用水:纯化水经蒸馏,无热原水。•灭菌注射用水:注射用水经灭菌,临床用。注射用水:>80℃或灭菌后保存、>65℃循环保存•制备方法:多效>汽压式>塔式蒸馏水器质量要求:一般蒸馏水质标+热原合格2、其它注射用溶剂1)注射用油(外观和内在质量)•外观:无异嗅和酸败;澄明(10℃)•内在:碘值(126~140)、皂化值(188~195)、酸值(≤0.1);过氧化物等(内控指标)2)其他(增溶、提高稳定性)乙醇(iv<50%,im<10%)、甘油(1~50%)、丙二醇(1,2-PG)(1~30%)、PEG(300~400,1~50%)、苯甲酸苄酯和二甲基乙酰胺DMA(慢性毒性)4.附加剂(三)热原(概念、性质、污染途径、除去方法)1.热原概念:微量→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G-最强)•组分:热原=微生物代谢产物=内毒素=脂多糖2.性质:耐热、水溶、可滤、不挥发(雾滴)、易吸附和不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超声波(除去方法)3.污染途径(处方、工艺环境、使用中)1)溶剂、原辅料2)容器、管道、器具、设备和环境3)输液器附件等4.除去方法•器具:强酸、碱和氧化剂、高温•药液:吸附(注射用活性炭)、滤过(石棉板和<10nm微孔滤膜)•制水:离子交换、凝胶滤过、反渗透法(四)溶解度和溶解速度1.溶解度概念、影响因素和增加溶解度方法1)溶解度概念: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一定量溶剂、最大溶解量(饱和溶液);中国药典分成7类:极易溶、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几乎不溶或不溶。2)影响因素•药物和溶剂特性(相似相溶)、温度(吸热、放热)•晶型(无定型>亚稳态>稳态)、粒子大小(微粉化时)•第三种物质(增溶剂、助溶剂等)3)增加溶解度的方法•制成可溶性盐和亲水性修饰(药化方法)•调节pH和混合溶剂(潜溶性)•加助溶剂(络合物、复合物)和增溶剂(表面活性剂)影响增溶的因素:药物和增溶剂(表面活性剂)性质、用量、加入次序概念:助溶、潜溶、增溶2.溶解速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溶解速度:单位时间的溶解量;单位时间内溶液浓度的增加量影响因素:温度、粒度、搅拌速度(五)滤过1、滤过的概念固液混合物强制通过多孔性介质→固-液分离2、滤过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和滤过器1)原理:介质滤过:表面和深层截留(固含量0.1%),如滤膜;滤饼滤过:逐渐增厚的滤饼层的拦截颗粒作用(固含量1%)如砂滤棒、垂熔玻璃滤器。2)方法:常压、减压和加压(包括高位静压)3)影响因素:Poiseuile公式(表述液体的流动)•压力、滤液粘度、滤材孔径及长度•助滤剂(防止空隙堵塞,提高滤过效率):纸浆、硅澡土、滑石粉和活性炭(铺层或混入)4)滤过器:砂滤棒(钛棒)、垂熔玻璃滤器、微孔滤膜A、砂滤棒(粗、中、细号):粗滤用,滤速快,价廉•易脱砂、吸附、pH改变、难清洗B、垂熔玻璃滤器:精滤或膜滤前的预滤•特点与砂滤棒相对应•3号:常压滤过;4号:加压或减压;6号:无菌滤过C、微孔滤膜:精滤或终端滤过(超滤膜)•孔小、均匀、截留强、稳定;轻薄、滤速快;一次性使用,无交叉污染•可分:耐水、耐有机溶剂膜(聚四氟乙烯:耐酸碱和有机溶剂)•滤前在注射用水中浸泡>12h(70℃)•应用:提高澄明度,除菌(0.22和0.3um),提高安全性(临床用)(六)注射剂的制备1.容器及处理方法(甩水、加压喷射)1)材质:硬质中性玻璃、钡和锆玻璃(耐酸碱)(棕色、琥珀色)含氧化铁(注意相互作用)•要求:无色透明(棕色除外);低膨胀、耐热;物理强度和化学稳定;熔点低,不得有气泡、麻点、砂粒。•灭菌:120~140℃干燥;180℃干热灭菌1.5h(冷却在洁净区,存放时间<24h)2.注射液配制、滤过、灌封、灭菌和检漏1)原辅料应为注射级(小样试制)2)投料量:含量折算;结晶水;酌情增加投料3)配制方法:稀配法(质量好)、浓配(加活性炭:脱色、除热原、助滤、提高澄明度;注意碱性液中“胶溶”)4)滤过:高位静压和加压,减压(易污染)5)灌封:拉封>熔封(通N2>CO2,pH问题)6)灭菌和检漏(用色水)•1~5ml:100℃,30min;10~20ml,100℃,45min;•F0>8进行验证•从配制→灭菌生产时间应≤12h(一般)•一般宜采用115℃以上30min灭菌(耐热药物)3.质量检查:•澄明度、无菌、热原(鲎试剂:0.0001ug;家兔:0.001ug)、降压物质检查•一般项目(装量、pH、鉴别、含量和有关物质、刺激性、毒性等)(七)空气净化技术1.概念:创造洁净空气为主要目的的空气调节措施•工业净化(尘埃)生物净化(尘埃+细菌)2.标准与测定方法洁净室:正压;18~26℃;40~60%RH•测定方法:光散射、滤膜显微镜、比色法等3.空气滤过的原理及影响因素(粉尘与空气分离)1)分类:表面和深层滤过(0.5um和5.0um为标准)2)原理:惯性、扩散、拦截、静电、重力和分子间力等3)影响因素:粒径、风速、纤维直径和密实性,附尘(再飞散,定期清洗)4.滤过器:初效(>5um);中效(>1um);高效(<1um)5.洁净室的设计•洁净区域总体要求(4区域)生产区:无要求;控制区:10万级;洁净区:1万级(一般无菌);无菌区:100级•洁净室的布置与内部结构•人、物流及其净化•气流形式层流(平行流,用于100级;分水平和垂直流)乱流(即紊流)•送风与回风(八)注射剂的灭菌及无菌技术1、灭菌的概念和物理灭菌法概念:用热力或其他适宜方法将物质中的微生物杀灭或除去的方法。防腐(抑制繁殖)和消毒(杀灭病原微生物)2、分类:3、物理灭菌法(包括:干热、湿热、射线和滤过灭菌)1)干热:火焰(耐火器具);干热空气(耐热器具、油脂类和耐高温物质,一般温度>160℃)橡胶、塑料等不适用。2)湿热(穿透力强、效率高)•煮沸:30~60min(效果差,加抑菌剂提高)•流通蒸汽:100℃,30~60min(芽孢不能保证);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热压:饱和水蒸气(>100℃,耐热物质);灭菌可靠,广泛使用。(115℃,30分;121℃,20分;126℃,15分)热压灭菌柜注意:排尽空气、饱和蒸汽、灭菌温度和时间(按药液温度)、标准操作湿热灭菌影响因素:细菌种类与数量;药物性质与灭菌时间;蒸汽和介质性质(酸性>碱性>中性)•低温间隙:60~80℃,1h,放置24h,重复3~5次(热敏)3)射线(应注意安全性和稳定性)•γ射线:60Co和137Cs(维生素、抗生素、生物制品、中药制剂等)常温、穿透性强、热敏药;费高,药物降解。•紫外线:254nm作用最强,表面灭菌•微波:300兆赫~300千兆赫(适用水性液的灭菌)4)滤过灭菌(0.2~0.3um微孔滤膜,G6或6号垂熔滤器)•应进行无菌检查,滤器使用<8h4、D值与Z值、F与Fo值等参数•D值:一定温度下,杀灭90%的微生物所需的时间。D↑微生物耐热强•Z值:使D值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提高的温度数(通常取10℃)•F值(干热灭菌):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所相当的灭菌时间(min)•F0值(湿热灭菌):归结到(121℃,Z=10℃)标准条件;即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杀灭容器中所有微生物所需时间;亦称标准灭菌时间(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为指示菌);•F0值可作为灭菌过程的比较参数,单位是时间,但不是“时间”的量值5、化学灭菌(器具、环境等)•化学药品直径触杀(繁殖体有效、芽孢无效)•蒸汽:适用室内环氧乙烷、甲醛、过氧乙酸、PG和甘油•药剂:设备、器具苯扎嗅(氯)铵、酚类、75%乙醇等6、无菌操作法(在无菌条件下的操作)进无菌室物料、容器、器具应预先灭菌•安瓿(150~180℃,2~3h热压灭菌)•橡皮塞(121℃,1h热压灭菌)二输液:概念和质量要求1.概念:大剂量注射液、静脉给药2.种类:电解质、营养、胶体和含药输液3.质量要求:同注射剂。无菌、无热源、等渗、Ph4-9;微粒检查、不得加抑菌剂、澄明度合格;4.制备工艺(配制→灭菌<4h,胶塞清洗)5.举例•盐酸在葡萄糖输液中的作用(中和电荷,水解糊精,沉淀蛋白)•营养输液: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复方氨基酸•静脉脂肪乳:粒径80%<1um,均匀,不得>5um;-20℃条件下6个月(有效期)•血浆代用品:右旋糖苷、羟乙基淀粉、PVP营养输液和血浆代用液的概念、种类、质量要求概念种类质量要求营养输液将病人的一切所需营养完全由非胃肠途径输入体内。胃肠外全营养疗法。糖、脂肪、蛋白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澄明度、稳定性等;其余基本同注射剂脂肪乳剂粒径<1µm;耐高压灭菌;无副作用、无抗原、无降压与溶血碳水化合物血浆代用液在机体内具有代替血浆的作用,但不能代替全血右旋糖酐(中分子量)不得妨碍血型试验,不妨碍红细胞的携氧功能。应长循环、易吸收,不得在脏器内蓄积。羟乙基淀粉三:注射用无菌粉末(适合热敏、易水解药)1、无菌分装产品:无菌粉末(经无菌处理得)→分装产品(生产前测定物料的热稳定性、临界相对湿度、粉末晶型)2、冻干制品:无菌水溶液→冷冻干燥→冻干制品(优点:稳定、质地疏松、易溶、含水量低(1~3%)、微粒少)3、冷冻干燥的基本原理将药液冻结至冰点以下的固体,在高真空条件下加热,使水蒸汽直接从固体中升华而干燥。•制备工艺:预冻(速冻或慢冻,低于共熔点10~20℃)→升华干燥(减压)→再干燥四:新产品试制的主要工作主要工作:1、处方与工艺设计前的基础工作2、注射剂的类型与注射的途径及剂量的确定3、初步稳定性考察、安全性的考察(毒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渗透压的调节渗透压调节及其计算方法冰点下降法:-0.52℃(等渗);公式w=(0.52-a)/b•氯化钠等渗当量:与1g药物呈等渗效应的氯化钠的量•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物理化学概念)•等张溶液: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生物学概念)五:滴眼剂1.概念和质量要求1)概念:直接用于眼部、外用、无菌液体制剂2)质量要求:基本同注射剂,pH、渗透压、无菌、澄明度。•但:pH(5~9,6~8为佳);眼外伤制剂应:绝对无菌,单剂量包装,不加抑菌剂;玻璃屑、粘度(延长时间,提高疗效,减少刺激)2.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吸收途径:•角膜→前房→虹膜•结合膜→巩膜→眼球后部2)影响因素(损失、消除、药物性质、粘度、表面张力、刺激性)•两相溶解>脂溶性>水溶性(角膜)•水溶性药物易通过巩膜3.附加剂和制备过程•附加剂:pH调节(常用磷酸盐、硼酸盐,抑菌作用);渗透压(NaCl);抑菌剂(有机汞等);粘度(MC、PVA、PVP)、稳定剂、增溶剂、助溶剂等•制备过程灭菌后无菌灌封第四章固体制剂-1一、粉体学简介粉体学概念、性质和粉体的应用1、粉体学概念研究固体粒子集合体的表面性质、力学性质、电学性质等内容的应用科学。2、粉体的性质:1)粒径和测定方法•熟悉筛、目、粒径的对应数值;•2)比表面积3)空隙率4)密度•真密度>粒密度>松密度(堆密度、表观密度)5)流动性(注意:休止角≤40o、流出速度)•改善流动性的方法:制粒、粗粉、球形、干燥、助流剂6)吸湿性(注意:CHR定义、混合物的CHR计算、意义)7)润湿性3、粉体在药剂学中的应用粉体颗粒的粒度将影响:1)外观、色泽、味道、含量均匀性2)毒副作用、释药速度、生物利用度3)稳定性(化学、物理)和制备工艺二、散剂1、散剂的概念和特点散剂的概念: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内服或外用。散剂的特点:1)粒度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2)外用覆盖面大,具保护、收敛等作用;3)制备简单,易于分剂量;4)运输、贮存方便。2、散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储存制备工艺流程:物料前处理→粉碎→筛分→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贮存质量检查:均匀度;水份(<9.0%);装量差异(限度);包装贮存:密闭防潮CHR的意义3、散剂的常用设备三、颗粒剂1、颗粒剂的概念和特点颗粒剂的概念: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和而制成的颗粒状制剂。颗粒剂的特点:1)可直接吞服或水中冲饮;2)应用方便,溶出、吸收快;3)分为可溶、混悬和泡腾型。2、颗粒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储存制备方法: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袋装质量检查:1)外观2)粒度(<4号和>1号筛的重量≤8%)3)干燥失重≤2.0%4)溶化性(可溶、混悬和泡腾型要求不同)5)装量差异四:片剂(Tablets)一、概述1.片剂概念和特点1)概念:药物+辅料→均匀混合→片状制剂2)特点:A、性状稳定、剂量准确、生产成本及售价较低;B、运输、贮存、携带、使用方便;C、可制成速释、缓控释、咀嚼、口含等不同类型。2.种类和质量要求1)分类及基本定义(关键词):•普通压制和包衣片•咀嚼片、口含片、舌下片、口崩片•泡腾片、分散片(21℃±1℃、3分钟、180μm)•多层片、植入片(无菌)、溶液片(外用)•缓、控释片2)质量要求硬度、外观、含量与片重、脆碎度、溶出度与释放度、卫生学等二、片剂常用辅料•分为四类: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常用品种主要性质、特点 缺点应用淀粉稳定、吸湿小、外观好;可压性差与可压性好的辅料同用糖粉粘合力强、外观好吸湿性大口含片糊精易溶热水,乙醇不溶;强粘合性;麻点、水印;崩解或溶出延迟乳糖优良、价贵,无吸湿,稳定,流动性好,可压性好,外观好。直接压片可压性淀粉(预胶化淀粉)Starch流动性、可压性好;具有润滑性、粘合性;有崩解作用;直接压片微晶纤维素(MCC)可压性好,较强结合力→片硬度↑(干粘合剂)直接压片甘露醇微甜、清凉;咀嚼片无机盐稳定、微溶于水;外观好、硬度崩解好主要为钙盐无机盐1、填充剂2、润湿剂(起粘)和粘合剂常用品种主要性质、特点应用润湿剂水乙醇30-70%遇水易分解、中药浸膏粘合剂高分子材料粘性溶液淀粉浆8-15%糊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2%溶于水,不溶有机溶剂、粘性强用于可压性差的药羟丙基纤维素HPC2-5%溶于冷水和部分有机溶剂(醇)湿法制粒直接压片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2-5%冷水溶液甲基纤维素MC溶于水乙基纤维素EC溶于有机溶剂缓控释制剂水敏感性药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3-5%可压性差药3、崩解剂(吸水膨胀或产气)常用品种主要性质、特点应用干淀粉(含水<8%)吸水性较强有一定的膨胀性水不溶性或微溶药物羧甲基淀粉钠CMS-Na1-6%性能优良,吸水体积膨胀300倍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2-5%吸水体积膨胀500-700倍交联PVP水中迅速溶胀,不形成凝胶;性能优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不溶于水,吸水溶胀;与CMS-Na合用效果优泡腾剂碳酸氢钠+酸(避免受潮)泡腾片崩解剂加入方法:内加(25-50%)、外加(75-50%)或内外加(片重的5-20%)4、润滑剂(助流、抗粘、润滑剂)常用品种主要性质、特点应用硬脂酸镁MS疏水性、0.1~1%、片外观好;用量大影响崩解和溶出不宜与乙酰水杨酸、部分抗生素、多数有机碱盐配伍微粉硅胶助流0.1-0.3%,价贵可直接压片滑石粉助流,可填补颗粒表面的凹陷。减少摩擦力。小于5%,一般0.1-3%氢化植物油疏水、液态、抗粘聚乙二醇、PEG4000、6000水溶性润滑剂月桂醇硫酸镁三、粉碎、筛分与混合(一).粉碎1、粉碎的概念将大块物料破碎成小颗粒或粉末的过程。2、粉碎方法闭塞与自由、开路与循环、干法与湿法、混合和单独、低温粉碎3、粉碎设备球磨机:贵重、无菌、干湿均可、可加入惰性气体保护•冲击式粉碎机:万能粉碎机•气流式粉碎机:超微粉碎(3-20μm)热敏性、低熔点、无菌•胶体磨:混悬剂、乳剂4、影响因素•物料的性质•产品粒度要求•粉碎设备(二).筛分1、筛分的概念将粒子群按粒子的大小、比重、带电性以及磁性等粉体学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2、影响因素粒径范围、形状、含湿量、设备3、设备旋动筛:测定粒度分布;少量、剧毒、刺激性药物使用振荡筛:振荡具有三维性冲眼筛:金属、不易变形;适用药丸编织筛:金属及非金属;可用于细粉,对药物稳定注意:粉末粒度的分级(三).混合1、混合的概念两种以上组分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2、混合方法搅拌、研磨、过筛•小剂量、剧毒、贵重药物(等量递增)3、设备容器旋转(V型、水平转筒)和容器固定型(槽型)四、制粒、干燥与压片(一)、制粒1、制粒目的A、改善原辅料的流动性,增大物料的松密度,使空气逸出;B、改善了原辅料的粘合性、可压性;C、避免粉末分层;D、小剂量药物通过制粒达到含量均匀、分散良好、色泽均匀;E、避免细粉飞扬;F、适宜的润湿剂和粘合剂可增加溶出速率。2、湿法制粒与干法制粒的方法3、其他制粒方法与设备特点挤压、流化、喷雾、高速搅拌(二)、干燥1、概念利用热能除去湿物料中水份或其它溶剂的操作过程。2、方法操作方式-------连续及间歇;操作压力-------真空及常压;热量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介电。3、基本原理当物料表面的水蒸汽压大于热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时,物料表面水蒸气扩散,物料水分气化,物料内部的水分向表面迁移。•平衡与自由水(除去难易程度)•结合与非结合水分(物理化学、机械)•干燥速率(定义)和相对湿度RH4、干燥的影响因素恒速干燥阶段(类似纯水气化)受物料外部条件的影响,取决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气化速率。降速干燥阶段,物料内部水分向表面扩散,取决于物料的结构、形状、大小。(注意:临界点、强化途径的概念)5、干燥设备箱式、流化、喷雾、红外、微波、冷冻(三)、整粒与混合目的润滑剂和挥发油空白颗粒法(四)、压片压片的重要前提条件: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压片机:单冲和多冲1、制粒压片和直接压片的方法(1)、湿法制粒压片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总混→压片(2)、干法压片(遇湿热不稳定的药物)a.结晶压片;结晶性药物(可压性及流动性好)b.干法制粒;湿、热敏感性药物c.粉末直接压片;对辅料、压片机有较高的要求2、片剂成型片剂成型—物理压缩1)挤压颗粒→塑性及弹性形变→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自由能的新生颗粒以较强的结合力+静电力→片剂2)挤压颗粒→局部升温→熔融→重结晶形成固体桥→片剂3、片剂成型影响因素(1)药物可压性。塑性↑可压性好;弹性↑可压性差(2)熔点和结晶形态。熔点低,硬度大;立方和树枝状结晶可压性好,鳞状及针状结晶不能直接压片;(3)处方4大辅料。粘合剂量大,易成型;润滑剂量过大会降低颗粒间结合力(4)水分。适宜水分:润滑颗粒,使其靠近利于成型;利于形成固体桥;(5)压力和加压时间。压力大,加压时间长利于成型4、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裂片(2)松片(3)粘冲(4)片重差异超限(5)崩解迟缓(6)溶出超限(7)片剂含量不均匀5、固体制剂溶出理论•Noyes-Whitney方程(溶出理论)用以说明固体药物的溶出规律:•dC/dt=kSCsdC/dt--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溶出质点暴露于介质的表面积(药物粒子的表面积)•Cs--药物的溶解度↑↓溶出度:药物粒径;共研磨;固体分散体;载体吸附6、片剂的崩解机理及影响因素1)崩解机理a、可溶性成份溶解形成孔洞,片状难以维持而蚀解溃碎;b、原颗粒间“固体桥”溶解,结合力消失;c、遇水产气辅料的存在;d、吸水膨胀,片剂结合力被瓦解;e、湿润性。吸水后产生润湿热,使内部空气膨胀,造成崩解。(2)崩解影响因素a、原辅料的可压性;可压性好,崩解慢。b、颗粒的硬度;颗粒硬度小,易压碎,片孔小,崩解慢。c、压片力;压力大,崩解慢。d、表面活性剂;疏水性片剂表面接触角大于900,水分无法透入空隙,崩解难;亲水性药物不加。e、润滑剂;疏水性润滑剂,不利于水分透入。f、粘合剂;粘合剂用量大,崩解慢;g、崩解剂;h、片剂贮存条件;五、包衣1.目的a、控释b、缓释c、掩味d、防潮、避光、隔离空气e、防止配伍变化f、改善外观2、种类a、糖衣b、薄膜衣;(胃溶、肠溶、水不溶衣)2、包衣方法1)滚转包衣:包衣锅2)悬浮包衣:流化或沸腾包衣3)压制包衣:干法包衣3、包衣设备普通包衣锅、高效包衣锅4、包衣材料与工序种类工序材料糖衣隔离层10%玉米朊乙醇液、15-20%虫胶乙醇液粉衣层糖浆+滑石粉交替无色糖衣糖浆有色糖衣糖浆+色素打光川蜡薄膜衣胃溶型高效包衣机↓包衣材料雾化喷入↓温风干燥↓固化50℃干燥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PVP、丙烯酸树脂Ⅳ号(EudragitE型)肠溶型丙烯酸树脂Ⅰ、Ⅱ、Ⅲ号(EudragitL、S型)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PVAP)水不溶型EC、醋酸纤维素包衣辅助性辅料:•增塑剂---丙二醇、蓖麻油、聚乙二醇、硅油、甘油、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遮光剂---二氧化钛•色素---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等食用色素六、片剂的质量检查、包装储存1、外观性状2、片重差异3、硬度(29.4-39.2N)和脆碎度(<1.0%)4、崩解度(15min、1h)、溶出度(30~45min,>70%)和释放度5、包装七、片剂的处方设计及举例处方分析平均重量差异限度<0.3g±7.5%≥0.3g±5.0%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一、胶囊剂1、胶囊剂的概念、特点、分类胶囊剂的概念:“填装”硬胶囊或“密封”于软胶囊→固体制剂胶囊剂特点1)、掩味或提高稳定性2)、提高生物利用度3)、液态药物→软胶囊4)、缓释或控释胶囊剂分类硬胶囊剂、软胶囊剂、肠溶胶囊剂(缓、控释)2、胶囊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与包装储存制备方法:1)硬胶囊:(注意工艺流程、环境条件、胶囊型号)2)软胶囊:(注意囊壁组成、药物与附加剂、基质吸附率)3)肠溶胶囊:甲醛交联、包衣质量检查:1)外观;2)水分;<9%3)装量差异;4)崩解度与溶出度。包装贮存温度<25℃,湿度<60%RH,密闭贮藏二、滴丸剂和膜剂(一):滴丸剂滴丸剂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概念: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物质(基质)加热熔化混均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多口服。特点:1)设备简单,生产简易;2)工艺可控、可增加易氧化或挥发性药物的稳定性;3)液态药物固化;4)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5)发展了眼、耳等用药滴制流程药+基质→混悬或熔融→滴制→冷却→洗丸→干燥→质检→分装制备要点:选基质、设备(滴制口径)、恒温恒压、冷凝及时(二)、膜剂1.概念:单层或多层膜状制剂(口服、口含、舌下或粘膜、皮肤表面覆盖)2.特点:无粉尘,稳定性好、含量准确、起效快(或缓控释)载药量少(适用于小剂量药物)3.主要材料1)天然高分子材料:成膜和脱膜性差;明胶、虫胶、阿拉伯胶等2)合成高分子:成膜性能优,强度及韧度好、成膜和脱膜性好•聚乙烯醇PVA(05-88,17-88):水溶性、柔韧性好;聚合度↑→分子量↑→水溶性↓→柔韧性↑;无毒无刺激,口服PVA不吸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水不溶性、热塑性好,缓控释膜。3)附加剂的类别。4.制备方法:均浆流延、压-融成膜法、复合制膜法(夹层膜用于缓控释)(三)、涂膜剂1、概念:高分子成膜材料+药物溶解于有机溶剂→外用涂布成膜的胶体溶液。2、特点:成膜后有保护、延缓释药作用。制备简单,无裱褙材料。3、成膜材料:聚乙烯缩甲乙醛、聚乙烯缩丁醛、火棉胶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乙醚(或其混合液)4、制备:材料+药物溶解于有机溶剂(乙醇、丙酮、乙醚)第六章半固体制剂一、软膏剂1、软膏剂的概念和质量要求概念:药物+基质→混匀=一定稠度、半固体外用制剂(皮肤、粘膜)质量要求:均匀、细腻、无粗糙感;适当粘稠度易涂布;性质稳定;无刺激性、过敏性等,创面用应无菌等常规要求分类:溶液、混悬和乳剂型局部或全身用药糊剂:固体含量>25%的外用半固体制剂2.常用基质1)油脂性基质:包括烃类、油脂类、类脂类•凡士林+石蜡+羊毛脂•羊毛脂、蜂蜡和鲸蜡(w/o辅助乳化剂,对o/w有稳定作用)•硅酮(即二甲基硅油)不宜用于眼膏2)乳剂型基质的乳化剂和稳定剂“冷霜”(w/o)、“雪花膏”(o/w)肥皂类:一价皂:钾、钠、胺(o/w,忌阳离子)多价皂:钙、镁、铝(w/o,耐酸性差)•高级脂肪醇等:十六醇、十八醇、SLS(SDS)•多元醇酯:吐温、司盘等表面活性剂3)水溶性基质:•甘油明胶•PEG(4000+400)•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类MC、CMC-Na)3.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研和法:小量制备乳化法有3种方法:两相同时掺和、分散相-连续相;连续相-分散相4.质量评价及包装贮存1)质量评价:粒度、装量、微生物和无菌、主药含量、物理性质、刺激性、稳定性;药物释放、穿透、吸收;熔点、黏度和稠度;外观、pH值;渗透试验(离体皮肤法和半透膜扩散法)2)贮存:常温下避光、密闭,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二、眼膏剂1.概念:眼用、灭菌软膏剂2.特点:疗效持久、降低摩擦、适用水不稳定药物3.质量要求:与软膏剂相似,但不得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手术和创伤用不得加抑菌剂和防腐剂质量检查(特殊:金属性异物、颗粒细度)4.制备方法:与软膏剂相似;但生产环境要求类似注射剂三、凝胶剂1、概念:均一、混悬和乳化型的胶状半固体制剂2、分类:单相分散系统:水性和油性;双相分散系统:药物胶体微粒以网状结构存在液体中,混悬型;3、常用基质:卡波姆carbomer、海藻酸钠、纤维素衍生物(MC、CMC-Na)、液体石蜡+脂肪油等4、制备方法:药物+水+基质(或已溶胀好)+保湿剂+防腐剂等→混均•典型处方分析5、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质量检查:最低装量、微生物限度、均匀、保持胶状包装、贮存:避光、密闭,25℃以下(应防止结冰)四:栓剂1、栓剂概念、特点和质量要求概念:药物+基质→固体制剂(人体腔道)•种类:直肠、阴道、尿道等特点•局部:通便、止痛、止痒、抗菌消炎等•全身:不受胃肠环境的影响;对胃肠无刺激;可避免肝首过;吸收干扰小于口服;特殊病人便用;给药不便。质量要求:外观、体内有效、体外适宜贮存2.常用基质•基质要求:(7点)•来源及组成、水值、熔距、固化点、皂化价、酸价、碘价等1)油脂性基质(融化):•可可豆脂天然多晶型•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合成脂肪酸酯2)水溶性基质(溶解):•甘油明胶•PE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61、Poloxamer188(PluronicF68)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Myrij52“S-40”)3.影响吸收的因素吸收机理:被动扩散1)生理因素:给药距离(2cm)、pH和保留时间2)药物性质:溶解度大、分子型、粒径小药物易吸收3)处方组分:基质溶解特性与药物相反,利于药物释放吸收;适宜表面活性剂有促吸收作用4.制备方法热熔(常用)、冷压和捏搓法•置换价:药物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之比。5.质量评价和质量评价:重量差异、融变时限(油性30,,水性60,)、熔距、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包装贮存:独立包装、一般贮存<30℃(应密闭、低温贮存)第七章气雾剂一、气雾剂1.概念:药物+适宜抛射剂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局部或全身作用)•内容物喷出形式:细雾状、烟雾状、泡沫状或细流•给药途径:呼吸道、皮肤和腔道(空间消毒与杀虫)2.特点:优点:起效快、稳定性高、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首过、刺激性小(创面)、定量准确(多剂量)不足:成本高、有一定危险性和毒性、吸收差异大、不适或抛射剂的刺激性及毒性(多次给药部位)3.其它属于气雾剂剂型的制剂概念和质量要求1)喷雾剂:(不含抛射剂)借助手动泵的压力、压缩气体(空气、O2、CO2、N2)将内容物雾化喷出。质标类似气雾剂,内压较高,容器耐压性要求高。2)吸入粉雾剂:微粉化药物与载体经干粉吸入装置,患者主动吸入雾化(仅肺部给药)。药物粒度<10µm,流动性好等。4.分类1)按分散系统(溶液、乳剂和混悬型)2)按相组分(二相和三相:气、固、液)3)按医疗途径(吸入、皮肤和腔道粘膜、环境消毒与杀虫)5.质量要求无毒、无刺激、耐压、安全、雾化好、剂量准确,创面用应无菌(烧伤、创伤、溃疡等)6.药物吸收影响因素药物吸收:主要是肺部吸收。面积大、囊壁薄、血流量大(快速吸收、有注射效果)•影响因素:1)药物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吸收2)微粒大小:0.5~5μm(药典规定:三相<10μm,大部分应<5μm)7.基本组成气雾剂基本组成:抛射剂、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抛射剂分类:氟氯烷烃(氟里昂)、碳氢化合物、压缩气体•抛射剂量大、喷射强、雾滴小8.制备方法:容器、阀门的处理装配---药物配制分装---充填抛射剂---质检压灌法和冷灌法9.质量评价耐压、泄漏、总揿次、每揿量和粒度检查第十章表面活性剂概念、功能结构、种类、特性和应用1.概念:显著降低界面张力的物质2.功能结构:双亲分子(有亲水和亲油基团)3.种类:离子型(阴、阳、两性)和非离子型1)阴离子:肥皂类(外用);硫酸化物SLS(润湿剂或增溶剂);磺酸化物(洗涤剂)2)阳离子:季铵盐(新洁尔灭、洁尔灭)3)两性离子:卵磷脂(可iv);氨基酸和甜菜碱型(pH影响作用性质:酸性杀菌;碱性起泡、去污)如“Tego”4)非离子型(在水中不解离)•脂肪酸甘油酯(w/o)和蔗糖酯(o/w)•Spans(w/o)和Tweens(o/w)•Myrij(酸酯,o/w)和Brij(醇醚,o/w,增溶)•Polosamer188(PluronicF68):iv乳化剂,增溶差、稳定4.特性1)形成胶束:CMC?(球→棒→束→板→层状)•反相胶束:亲水基向内,亲油基向外2)HLB值(愈高,亲水性愈好)•w/o乳化剂:HLB值为3~8;o/w乳化剂:HLB值为8~163)增溶作用•增溶剂:HLB值为13~18;润湿剂:HLB值为7~93•增溶作用(胶束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透明胶体液,属于热力学稳定,平衡体系)•C>CMC时,C↑→胶束量↑→增溶作用↑•温度对增溶的影响:Krafft点:离子型特征值;超过K点溶解度↑↑;应用温度下限Cloudpoint(昙点):非离子特征值;过昙点溶解度↓↓;应用温度上限5.生物学性质•吸收(双相性):溶解生物膜脂质增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电性结合;破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的各种结合键。•毒性、刺激性等:离子型→溶血;长期或高浓度→皮肤或粘膜损害。6.应用•液体制剂:增溶、乳化、助悬、润湿剂等•固体制剂:助流和润滑剂,加快崩解、溶出、吸收等•其他:起泡和消泡、去污、消毒、杀菌剂等第十二章药物制剂稳定性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和研究目的1.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问题实质考察药物制剂制备和贮存期间是否发生质量变化。研究重点:物理化学变化和影响因素;增加稳定性的措施;预测有效期。2.目的和意义:剂型的科学设计;提高制剂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3.药物制剂稳定性变化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霉变等)4.动力学计算(半衰期、有效期)5.化学降解途径•水解:酯类、酰胺类(碱性>酸性,酯>酰胺)举例•氧化:酚、烯醇、芳胺、不饱和键等(金属离子催化)•其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6.药物制剂降解影响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处方因素•pH(pHm)和广义酸碱催化(给质子为酸,得质子为碱)磷酸盐、醋酸盐缓冲液对青霉素类有催化,浓度大、催化强•溶剂(介电常数ε):lgk=lgk∞-k’ZAZB/ε可知:同电荷(ZAZB>0)反应,ε↓→稳定性↑(加有机溶剂甘油、乙醇等)异电荷(ZAZB<0)反应,ε↑→稳定性↑(加水);分子型(ZAZB=0)反应,ε不影响稳定性。•离子强度(μ):lgk=lgk0+k’ZAZBμ1/2可知:同溶剂亦有3种情况•表面活性剂:双相作用(月桂醇硫酸钠SLS提高苯佐卡因稳定性;吐温降低VD稳定性)•辅料:MS→阿司匹林稳定性↓;PEG→氢化可的松↓2)环境因素•温度:Van’tHoff(↑10℃,速度增加2~4倍,经验式)Arrhenius(定量公式,lgk=-E/2.303RT+lgA)•光线(辐射能):波长短,能量高(避光)•空气(氧气):通惰性气体(N2、CO2),加抗氧剂•金属离子(催化):选优质原辅料,加金属螯合剂•温度和水分(对固体制剂)•包装材料(玻璃、金属、塑料、橡胶等)塑料特征:透气、透湿、吸附(药包材的“装样试验”)3)其他稳定化方法•改进剂型(液→固)和工艺(湿法→干法)•包裹或包合(微囊、CD包合物、包衣等)•稳定衍生物(药化手段)•改善包装和加干燥剂等8.稳定性试验方法(影响因素、加速和长期试验)基本要求:中试样品、质标一致、方法专属可靠。1)影响因素试验(去包装,一批样品,10天内)•高温、高湿、强光2)加速试验(上市包装,三批样品,6个月内)•试验条件:40±2℃,75±5%RH3)长期试验(留样观察,三批样品,36个月内)•试验条件:按产品要求(不得用“室温”)9.有效期和贮藏条件1)有效期:年份4位数、月份2位数(t0.9)2)贮藏条件•冷处:2~10℃;阴凉处:<20℃;阴暗处:避光,<20℃;•相对湿度(RH)均应:45~75%RH•特殊制剂第十六章制剂新技术一、固体分散体1.概念和特点1)概念:药物高度分散(分子、无定型或胶态、微晶)于载体(水溶性、肠溶性、不溶性)2)特点:与微囊几乎相似,但不够稳定、易老化2.载体材料、制备方法1)载体•水溶性:PEG(低熔点,溶于水、醇)(熔融、溶剂法)PVP(高熔点,溶于水、醇)(溶剂、研磨法)另外: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有机酸类、糖类和尿素等•难溶性:纤维素:EC;脂质类:胆固醇和树脂:EudragitRS和RL等(溶剂法)•肠溶性:CAP、HPMCP、丙烯酸树脂Ⅰ、Ⅱ、Ⅲ号等(溶剂法)2)制备方法•熔融法:适合低mp载体、热稳定药物,工艺简单方便•溶剂法:高mp载体,热不热稳定药物,溶剂残留!•溶剂-熔融法:药物不溶于载体(另外溶解)•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获取方法)•研磨法(形成不完全)3.速、缓释原理1)速释原理:可湿性↑、高度分散、↑药物表面积;抑晶性•溶出度:分子型(固态溶液)>无定型(共沉淀物)>微晶(低共熔物)(随载体量变化可互变)2)缓释原理:网状骨架、弯曲孔道(生物利用度高)4、固体分散物的验证和类型1)热分析DTA、DSC2)X-射线衍射3)红外光谱类型1)简单低共熔混合物:微晶态2)固态溶液:分子态3)共沉淀物:无定形物二、包合物(分子胶囊)1.概念和特点1)概念:一种分子包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复合物2)特点:同微囊相似。2.包合材料和包合方法1)包合材料:(CYD)αβγ葡萄糖分子数678•β-CD:空穴适中;溶解度小且随温度变化较大•衍生物:水溶性(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注射,羟丙基HP-β-CD)疏水性(缓控释,乙基化-β-CD)2)包合方法:饱和水溶液、研磨、冷冻和喷雾干燥•饱和水溶液:调温和pH、加有机溶剂3.包合物验证•X-衍射、IR、MNR、UV、荧光法、热分析、溶出度三1.基本概念和分类1)TDDS或TDS定义: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靶区)•理想:定位、浓集、控释、无毒可生物降解(4要素)2)分类:•按制剂:主动、被动和物理化学靶向•按靶区:靶组织和器官、细胞、细胞内3)重要基本概念•被动靶向制剂:微粒吞噬(生理特征)•主动靶向制剂:表面修饰(导弹定位)•物理化学靶向:磁性、热和pH敏感、栓塞性微球等2.脂质体、靶向微乳、微球和纳米粒1)脂质体概念和特点•脂质体=类脂小球=液晶微囊:药物被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微型泡囊(主要膜材:磷脂+胆固醇)重要理化性质:相变温度(胶晶→液晶)和荷电性(影响:脂质体的包封率、稳定性、靶向性等)•特点:靶向、缓释、组织相容和细胞亲和性、毒性、提高口服药稳定性等;•给药途径:注射(iv、im、皮下)、口服、眼、肺、鼻和皮肤等2)靶向乳剂(淋巴系统亲和性)•O/W型iv→浓集于肝、脾;W/O型(口服、im和皮下)→淋巴器官和系统;W/O/W和O/W/O型(口服或注射)→淋巴(亲和性)•特点:AUC↑,抑制转移(肿瘤),淋巴靶向3)微球(和微粒)→靶向、缓释•定义:1~250nm球体或类球体;粒状物(微粒);一般采用生物降解材料(蛋白类、糖类和聚酯类)•分类:普通型、栓塞型和磁性4)纳米球(囊)→靶向、缓释、提高疗效↑、毒性↓•定义:10~1000nm(固态胶体粒子)3.主动、物理化学靶向制剂和前体靶向药物1)主动靶向制剂:修饰载体结构(目的:避免吞噬、改变自然分布、与受体特异性结合)•长循环脂质体(PEG增加亲水性)•免疫脂质体(抗体或抗原技术,专一性)•糖(残)基修饰:半乳糖残基→肝实质细胞;甘露糖残基→K细胞;氨基甘露糖→肺2)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磁性、栓塞、pH和热敏感3)前体靶向药物:靶区前体药物降解、释放、起效•基本条件(4点):转化酶仅在靶区或表现活性;与受体充分接近;足够量的酶;滞留足够时间•双重前体药物(前体再衍生化→改善稳定性和转运)四、微型胶囊1.微囊概念、特点1)概念:将固或液态药包裹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微小囊状物”。2)特点:•稳定性↑(隔离、液→固、配伍);•疗效↑(防止失活、缓控释、靶向);•刺激性↓;掩盖不良嗅味;2.常用囊材、微囊化方法及质量评价1)囊材:天然(蛋白质类和植物胶类:明胶、白蛋白、阿拉伯胶等)、半合成(CMC-Na、EC、CAP)合成(聚酰胺、硅橡胶、聚乳酸PLA)2)微囊化方法:、物理化学、物理机械和化学法•物理化学:单、复凝聚、溶剂-非溶剂、改变温度和液中干燥法•物理机械:喷雾干燥法、喷雾凝聚法、空气悬浮法(流化床)•化学法:界面缩聚法、辐射交联法3)质量评价(形态、粒径、含量、释放等)载药量=(微囊内含量/微囊总重量)×100%包封率=(微囊内含量/药物投入总量)×100%3.释药机理和影响因素1)机理:•透过囊壁扩散•随着囊壁溶解而释放•随着囊壁消化降解2)影响因素:8点•粒径•囊壁的厚度•囊壁的理化性质•药物的性质•附加剂的影响•工艺条件与剂型•pH值的影响•粒子强度的影响三、微丸(<2.5mm,一般装胶囊)微丸的概念、特点、制备方法概念:<2.5mm的球状实体,一般装硬胶囊特点:分布面积大;个体差异小;生物利用度好;易制备速、缓、控释制剂。制备方法:沸腾、喷雾、滚丸、挤出滚圆、离心抛射、液中干燥制粒方法等第十七章缓控释制剂1.缓控释制剂概念、特点1)概念:缓释(非恒速);控释(恒速或接近恒速)•口服<24h;注射>1天~数月2)特点:•给药次数↓、顺应性↑→长期、慢性疾病•血浓平稳、毒副作用↓、疗效↑•(有时)降低总剂量不足: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制备复杂、成本高、价贵2.缓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1)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理化因素:剂量(0.5~1.0);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水溶性药易透过生物膜);分配系数(→1)•生物因素:t1/2(<1h或>24h者不宜);吸收(较低和主动吸收者不宜);代谢(首过作用较强者不宜)2)设计要求:生物利用度(80~120%);峰谷比(<普通)3)剂量:一般按普通剂量4)缓控释辅料(阻滞剂)•骨架阻滞材料:溶蚀性、不溶性和亲水胶体。3.释药原理及方法1)溶出原理:制成溶解度小的盐和酯;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控制粒径和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2)扩散原理:水不溶性材料的包衣;包衣膜中含部分水溶性聚合物(致孔剂);水不溶性骨架和亲水性凝胶;增加粘度和制成微囊、乳剂等。3)溶蚀与扩散结合:生物溶蚀型、化学键结合型和膨胀型控释骨架等4)渗透泵:均匀恒速释药(渗透呀、半透膜、激光打孔)5)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含药)→交换后释药重要基本概念:•胃内滞留型片(制剂):比重、空气•生物粘附制剂:增加药物与粘膜的紧密性及持续性•微孔膜包衣:致孔剂(水溶性辅料或原料)•渗透泵:乙基纤维素和醋酸纤维素(推动剂=助渗剂)•植入剂:无菌(膜控、骨架、渗透压驱动释药)5.体内外评价方法1)体外:释放度试验(介质及pH、取样点3个)•0.5~2h:约30%(突释效应);约50%;>75%(同普通)2)体内:生物利用度和等效性研究(详见十六章)3)体内外相关性:主要采用“点点相关”缓(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分类类型处方主要常用辅料常用制备工艺骨架型骨架片EC、硬脂酸、HPMC湿法制粒、溶蚀性骨架片:溶剂蒸发或熔融的技术制粒缓控释颗粒压片胃滞留疏水、密度小的酯、醇、酸、蜡类生物粘附卡波普骨架型小丸膜控型微孔膜包衣片醋酸纤维、EC、聚丙烯酸树脂+PEG、PVP等水溶性致孔剂制粒-压片(制丸)-包衣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丙烯酸树脂肠溶型、羟丙基纤维素酞酸酯膜控释小丸渗透泵型半透膜:醋酸纤维素、EC;渗透压活性物质:NaCl、乳糖等;推动剂: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PVP等制粒-压片-包衣-激光打孔植入剂聚乳酸等药物熔融-成形-植入第十八章经皮吸收制剂1.概念、特点、基本组成和分类1)TTS概念:透过角质层→真皮和皮下脂肪→毛细血管+淋巴管→体循环,全身起效。2)特点:A随时中断给药,使用方便;B避免肝首过;C其余同缓控释(给药次数少、维持恒定血浓)。D吸收有限,仅限强效药物;E大面积给药存在刺激性和过敏性;3)基本组成:5层(背衬→药库→控释膜→粘附→保护层)4)分类:储库和骨架型储库型:缓控释材料控制着储库中药物释放;骨架型:药物均匀溶解或分散在骨架材料中,由骨架材料控制药物释放。(临床应用的有:膜控型、复合膜型、粘胶分散型、微储库型和聚合物骨架型)2.经皮吸收过程、途径及影响因素1)吸收过程:释放、穿透、吸收入血(3个过程)2)途径:表皮(主要)和附属器(汗腺、毛囊、皮脂腺)3)影响因素:处方(药物、基质、促进剂)和皮肤•药物:双亲型>油溶性>水溶性;分子量小>大;分散状态(溶液>混悬;微粉>细粒)•基质:乳剂>动物油脂>羊毛脂>植物油>烃类;影响pH(分子型问题);水合作用(有利);•促(渗)进剂:DMSO及其衍生物;氮酮(Azone)类;醇类(低级);表面活性剂(阳>阴离子);挥发油和尿素、氨基酸类衍生物等•皮肤:种族、个体、年龄、性别、部位、病理或破损等3.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1)控释膜材:均质膜(乙稀-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和微孔膜(聚丙烯)2)骨架材料:PVA、醋酸纤维素等合成高分子材料3)压敏胶(不干胶):聚异丁烯、聚丙烯酸酯、聚硅氧烷(3类)4)其它:背衬(复合铝箔);保护膜(塑料膜或光滑纸)5)制备方法:涂膜复合、充填热合和骨架粘合4.质量评价特征:重量和面积差异;含量均匀度(<2mg/片);释放度药物制剂的配伍与相互作用配伍目的:期望协同;毒副作用↓;耐药性↓;合并症。1.制剂配伍变化的类型•变化类型:物理、化学和药理学(协同、相加、拮抗)a.物理:沉淀或分层;潮解、液化和结块;粒径或分散性b.化学:变色、浑浊和沉淀、产气、分解、破坏、爆炸等c.药理:性质、强度、毒副作用等2.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溶液组成变化、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3.配伍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4.药物相互作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效学)    药物的药效受到配伍应用的药物(或事先事后应用的其他它药物)内源性物质、附加剂、食物等影响而发生的现象。  注意一些示例药剂学1.基本定义(找关键字、理解性记忆、培养判断能力):(1)制剂和剂型、溶出度和释放度、缓释和控释制剂、生物药剂学和药代动力学、绝对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等(2)片剂、注射剂、乳剂、混悬剂、透皮制剂、靶向制剂、植入片、分散片等(3)置换价、增溶、助溶、表面活性剂、氯化钠等渗当量等、临界胶束浓度、吸收、分布、隔室模型等。2.剂型的主要分类、作用特点、主要制备方法、质量(主要)要求及标准(1)形态、给药途径、分散系统分类(灭菌、稳定性等分类)(2)安全、有效、稳定(三个基本要素),使用方便等;特别应注意特殊点(如:混悬剂不适合小剂量、剧毒药;无机盐和大剂量药物不宜制成CD包合物;液体制剂稳定性差,但吸收好,AUC高等)(3)片剂和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微囊、CD和固体分散体制备方法(三种技术的优势相似)等(4)从质量要求及标准找特点:注射剂、滴眼剂与输液(抑菌剂、微粒),片剂、颗粒剂与栓剂(硬度、1~4号筛粒度、融变时限)等3.药用辅料的作用(重点)(1)填充剂(稀释剂、吸收剂):淀粉、乳糖、甘乳醇、糖粉、微晶纤维素(MCC)、CaSO4等(2)崩解剂:CMS-Na(羧甲基淀粉钠)、CCNa(交联CMC-Na)、PVPP(交联聚维酮)、l-HPC(低取代羟丙甲纤维素)、(干)淀粉、预胶化淀粉、羟丙基淀粉、MCC(>20%)(3)润滑剂:MS(Vc和阿司匹林)、滑石粉、微粉硅胶、液体石蜡;PEG(聚乙二醇)和SLS(或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性、增加溶出)(4)润湿剂:乙醇和水(5)干粘合剂:预胶化淀粉、MCC、PVP、糖粉(6)溶液性粘合剂:所有亲水性高分子材料溶液(如:淀粉浆、CMC-Na溶液、HPMC溶液等);若在液体制剂中均具有助悬、增粘稠作用(7)肠溶材料:虫胶、CAP(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或醋酸纤维素酞酸酯)、HPMC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AS(醋酸HPMC琥珀酸酯)、CMEC(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Eudragit)Ⅰ、Ⅱ、Ⅲ(丙烯酸树脂Ⅳ为胃溶材料)(8)难溶性材料:EC(乙基纤维素)、CA(醋酸纤维素)、高渗和低渗型丙烯酸树脂(作为缓控释材料)(9)水溶性材料:MC(甲基纤维素)、HPC、HPMC、PVA(聚乙烯醇)等均可作为胃溶材料PEG(可溶于水和醇)(1)低分子(<600):混合溶剂、增塑剂、致孔剂、助悬剂(增粘、增稠)(2)中分子(1000—2000):栓剂基质、软膏剂和糊剂基质(3)高分子(>4000):固体分散体载体、润滑剂、打光剂PVP(可溶于水和醇)(1)干粘合剂、溶液性粘合剂(醇溶液或水溶液)(2)(10%以上浓度可作为)助悬剂、增粘、增稠(3)固体分散体载体(4)血浆代用品吐温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起泡、去污等(2)增塑剂、致孔剂(3)辅助崩解剂、溶出、透皮和吸收促进剂SL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增溶剂、乳化剂、润湿剂(2)辅助崩解剂、助流剂、抗静电剂(3)溶出、透皮和吸收促进剂第十六章药物动力学1.药动学概念和单室模型药物动力学1)定义:研究药物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作用: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提供高效、低毒的药物制剂);大多数药物:血浓与药效呈平行关系2)重要基本概念•药动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模拟药物体内过程→数学模型•隔室模型理论:体内药物转运在隔室间进行(无生理和解剖学意义,仅依药物分布速度划分)•单室模型:药物入血后迅速分布达到平衡(动态),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迅速分布于各个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将机体视为由一个单元组成的体系。生物利用度及有关内容定义:药物入血的相对数量(吸收程度,AUC和Cmax)和相对速度(吸收速度,Tmax)•绝对生物利用度:iv为对照(较低)•相对生物利用度:吸收较好的制剂和剂型为对照(较高)•二室和多室模型、消除速度常数和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稳态血浓、首剂量(负荷量)和维持量•Cmax和Tmax、滞后时间(to)2.多剂量给药:目的和多剂量函数3.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和原则生物等效性:一种药物、不同制剂、相同试验条件、相同剂量、吸收速度和程度无明显差异。•分析方法、制剂要求、试验方案及其评价第十五章生物药剂学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概念和生物膜的结构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3.掌握药物胃肠道吸收及影响因素4.熟悉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5.了解药物的分布、代谢与排泄1.生物药剂学概念和生物膜结构1)生物药剂学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剂型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阐明剂型、机体因素与药效(疗效、毒性和副作用)间关系。•是评价(制剂处方工艺、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的手段•广义的剂型因素:药物理化特性;制剂和剂型的处方、工艺、操作和贮存条件;用药方法等。•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遗传、生理和病理等2)生物膜结构: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总称  双分子层组成:类脂质+蛋白质+少量多糖    (半透膜特征、流动性、含水微孔)2.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理  决定于药物性质1)被动(单纯)转运特征:高→低浓度;不需载体;不耗能;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现象、无部位和结构特异性。(大多数药物)•途径:溶解和限制(微孔)扩散2)主动转运特征:与被动相反(B2和B12)•转运速度:符合米氏方程3)促进扩散(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特征:需载体、不耗能、高→低浓度(速度快)。有饱和现象、有饱和现象和结构特异性要求、有竞争抑制性。如单糖和氨基酸等 转运速度:符合米氏方程4)胞饮作用特征:部位特异性(蛋白质、多肽、重金属和脂溶性维生素)浓度梯度能量载体饱和现象竞争抑制现象部位和结构特异性示例被动转运顺无无无无无大多数药物主动转运逆需需有有有有机酸、碱;钠钾离子等促进扩散顺无需有有有高度极性物质:季铵盐等3.药物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构药物吸收吸收机制胃表面积较小、胃粘膜上皮细胞弱酸性药物被动吸收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70m2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弱碱性药被动吸收、主动转运的特异部位大肠盲肠、结肠、直肠无绒毛结肠-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直肠-血流丰富(栓剂给药)被动、胞饮和吞噬吸收:给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除iv)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剂型):a.生理因素:胃肠液的pH、酶、胆酸盐(促进、降低吸收和失效);胃排空↑→被动吸收↑、主动吸收↓;蠕动(一般有利于吸收);循环(血流量↑→吸收↑);食物(较复杂)。b.剂型因素: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pH分配假说);溶出度或释放度(药物粒子大小、多晶型、溶剂化物和成盐);胃肠道稳定性;剂型、给药途径等4.非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要特点吸收影响因素注射皮下、肌肉、腹腔等注射部位: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血流量决定)仅腹腔注射有“首过“吸收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处方组成、机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肺部吸收面大、毛细血管丰富、壁薄→吸收快,无首过药物的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分子量大小鼻腔高渗性、代谢酶少、给药方便、与iv相当、无首过鼻腔的血液循环及分泌机制等口腔舌下和颊粘膜无角质化,有利吸收无首过被动扩散、利于亲脂性药物阴道粘膜无首过一般为局部用药药物的分布、代谢于与排泄•分布:入血药物转运至各脏器组织的过程•表观分布容积: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血脑和胎盘屏障•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肝脏为主)•排泄:体内原型药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胆汁,乳汁、唾液、呼气、汗腺等)。概念:肠肝循环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宋赟梅songyunmei@126.com祝各位工作顺利!

关键字:

单价:12.00 会员免费
开通会员可免费下载任意资料
  • 页数:172页
  • 大小:2.21 MB
  • 编号:13938
  • 类型:VIP资料
  • 格式:ppt
  •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